固废市场的五大趋势

2014年01月14日13:4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组合工艺,垃圾渗滤液,填埋技术,降解有机物,聂永丰

随着新型城镇化、城乡服务均等化、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等观念的提出,固废市场面临新的发展格局,企业当如何应对?有人推测,进入2014年,固废行业将呈现细分市场异军突起、强者恒强、并购加剧、跑马圈地、浓烟四起的场景。这个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行业发展的黄金期是否真的到来?

本期固废刊对行业内五大趋势逐一分析,判断未来细分领域发展空间

危险废物  危废填埋技术的功能与目的未来将发生转变,从永久处置变为长期环境安全性的贮存;此外,通过打破行政区划,跨区域专业化处理处置与再生利用,形成多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处置体系。

土壤修复  随着相关法规已列入立法规划,这两年将会是土壤修复领域政策密集颁布的时间,而随着政策逐步趋向完善,将有效推动治理需求的释放。

垃圾焚烧  目前,焚烧能力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排放标准及监管趋严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必将推动服务成本提高,对价格政策和补贴政策都是极大挑战。

垃圾填埋  小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为渗滤液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市场。但小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应避免照搬大中城市模式,当务之急应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餐厨垃圾  餐厨垃圾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但目前仍面临缺乏政策支持、收运及分类难度高、缺乏付费保障等挑战。此外,餐饮业的周期整治以及处理后的产品销路等问题,也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

危险废物  提升能力依旧迫切

按投资需求,危废治理市场不是很大。根据《“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需求约为261亿元,不及同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的1/10。

按治理需求,危废治理仍有较大市场空间。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将持续增长,2015年将超过6000万吨。而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的统计,2010年~2012年,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利用量仅从2325万提高到2703万吨,3年间增量不足400万吨,缺口巨大。

缺口大却增量不足

造成处置能力缺口巨大却又增量不足的局面,有危废处置自身的独特性。

现阶段,国内危废处置的服务范围多以行政区划为限,区域内产废种类、规模等因素直接决定了市场吸引力。而危险废物由于涉及行业领域广泛,风险千变万化,并呈现单位产量小、品类多、分布散的一般特点,使得危废处置主体除准入门槛较高,除要求有较强的资本实力、技术支持以外,处置规模、盈利能力也受地域性限制的影响较大,当投入高却产出少时企业自然没有意愿落户。

据统计,目前,已发放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数约1528个(其中具有医疗废物经营范围许可证数为245个),折算到每单位/个许可证的平均处理能力仅为48.5吨/日。而行业内,较具规模的6家企业(威立雅,光大国际,桑德环境、维尔利,成都兴蓉,盛运环保)共计25个项目,日处理总能力1660吨,平均单个项目处理能力66.4吨/日,相对危废产生量严重不足。

上市企业积极布局

在短期内,危废领域行政区划限制、处置主体相对薄弱、市场分散的局面恐难改变。但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促使一些企业积极布局危废领域,其中以上市企业为主。

据中国固废网研究院分析员肖琼分析,目前有3家企业值得重点关注。第一家是威立雅环境,目前在危废处置领域拥有7个项目,遥遥领先,总规模781吨/日,其中,5个项目的运营总规模是480吨/日。第二家企业是光大国际,近两年将市场业务范围拓展到危废领域,2013

年实现3个项目325吨/日能力的增长。第三家是桑德环境,在2013年签约3个项目,主要是医疗废物处置。桑德环境作为桑德集团固废领域很重要的分支,服务链在不断拓展与完善。

危废填埋仍有生存空间

此外,填埋虽有占用土地资源的局限,但作为缓解危废集中处置压力最主流的末端处置技术之一,在未来仍将具有较大的生存空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在2013固废论坛上透露,未来3年内将继续建设20座综合性的危险废物填埋场,危险废物填埋集中处置能力将达到107.9万吨。此外,他还预测,若将未纳入规划的填埋场一并算上,未来10年内将建设100座左右的危险废物填埋设施,投资达到20亿~30亿元。

“尽管这个数字对市场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但是这几年填埋场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王琪分析,参照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处置经验,未来的一个趋势是危废填埋技术的功能与目的将发生转变,从永久处置变为长期环境安全性的贮存。考虑作为未来资源再生的矿产,在现有技术、条件有限或不允许的情况下暂时贮存,待时机成熟时再重新利用。另一个趋势是跨区域专业化处理处置与再生利用,将来选址标准和危废处置标准都会提高,通过打破行政区划,形成多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处置体系。

土壤修复 等待政策到位

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近期在公开场合表示,土壤修复市场一旦打开,规模或达几十万亿元。

市场打开的前提是完善政策。然而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污染场地治理的法规,也没有建立完善的技术指南及标准,导致行业还存在很多关键问题,包括责任主体不明,付费模式不通等。这造成商业模式不清晰,而且治理修复实用技术少,缺乏设备,处理成本较高。

400亿元市场待政策释放

2013年初,国务院发布《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目标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建立严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逐步建立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在近日举办的2013固废论坛上,中国固废网研究院分析员肖琼认为,随着相关法规已列入立法规划,这两年将会是土壤修复领域政策密集颁布的时间,而随着政策逐步趋向完善,将有效推动治理需求的释放。她预测,2015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元。

产业主体还较虚弱

目前看来,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的产业主体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环境保护部近期结束了全国第四次环保产业调查。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环境服务业中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态修复企业仅仅占3.7%,修复领域550家企业,产值约140亿。对于产业主体而言,在能力、规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中国固废网研究院不完全统计,目前土壤修复领域一共有167个工程项目,小的项目投资可能是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大的投资可能上10亿元。

近年来大规模项目相对较多,总共有80家企业参与。其中,在项目数量上领先的10家企业分别是建工环境、盛世环保、高能时代、北京生态岛、永清环保、中节能大地、苏州上田环境、重庆利特环保、鼎实环境、苏州大地益源,共参与93个项目,市场占比56%。2013年前三季度,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的工程项目总共43个,约30家企业参与;上述10家企业中,有8家企业参与了25个项目,数量占比近60%。

品牌企业已经形成

从整个行业现状来看,高能时代、建工修复、中节能大地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品牌知名度,另外,维尔利、桑德环境等企业也正在积极布局土壤修复领域。

肖琼认为,土壤修复领域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体量和品牌知名度的企业,其中,4家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家是高能时代。高能时代在土壤修复领域有了近20年的历史,完成的是株洲项目,资金投资5.9个亿。第二家是建工修复,共有18个项目,其项目数量相对领先,也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修复服务的企业之一,目前也在积极对接上市。第三家是中节能大地。中节能大地2012年并购杭州大地环保之后,战略定位比较清晰和专注,也是中节能旗下唯一专注土壤修复的公司。第四家企业是鼎实环境,今年以联合体形式获得北京焦化厂保障性住房地块污染土治理修复项目,项目体量比较大,153万方土壤的修复,投资5.7亿元。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