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本报记者 王东亮 赵中鹏
天高云淡,秋阳灿烂。八达岭长城游客摩肩接踵。
上午9时,长城全周电影院旁,一个六七平方米见方的白色小房子内,三四个人正在紧张忙碌着。
“内外位置定好没?”
“物料准备齐了吗?”
“电源接口够不够?”
现场张罗的,是市环保监测中心的工程师小马。今天,他和同事要为这里增添一套设备。“以后,这个北京奥运会前建成的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将具备PM2.5实时监测的功能。”小马告诉记者。
正说着,一名工人背着一台1.6米高、通体蓝色的L形机器走了过来。
“头顶”一个抽气管,“脚底”一小块液晶屏,前后几个电源和数据线接口。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PM2.5监测仪?
“没错,就是它!”市环保监测中心的另一位工程师魏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随手从纸箱里掏出一个蘑菇状的空气采样头。
“这个‘小蘑菇’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采样头,它的作用是把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筛选过滤掉,这样,向下流动的空气就只含有直径10微米以下的颗粒了。”魏强说,为了让空气顺利进入监测仪的微量震荡天平,监测仪还专门配有气泵,以恒定流量抽气。
“这是细颗粒物采样头,”像变戏法一样,魏强从包装袋里掏出一个十字形的金属管子,“它接在PM10采样头的下面,专门过滤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他拔下监测仪抽气管顶端的红色密封帽,做了个向下的手势。“通过抽气管进入微量震荡天平里的空气,携带的就只有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了。”
专门为PM2.5监测仪搭建的台子已经准备好了。“小心!”看着工人头也不抬地背起机器走进去,魏强赶紧冲上去,用手护住设备顶部。房顶上,采样头也已装好,原来测PM10和二氧化硫等气态物的两个“蘑菇头”,迎来了一个新伙伴。
选好位置放稳监测仪,用垂直金属管与房顶上的“蘑菇头”密封对接。
按下电源开始试机。1秒钟,液晶屏亮了起来,英文提示一行行冒出来。
“呼——”,魏强长出了一口气,一次开机成功!
“我要开机检查,你正好可以看看PM2.5监测仪最核心的部件——微量震荡天平。”魏强招呼记者。
在液晶显示屏右侧,一个带锁的小门缓缓打开,里面露出一个黑色匣子,就像一尊黑色的宝玺。伸手一摸,软软的。“微量震荡天平的外面,用软包材料包裹着呢,为的是防震和保持恒温恒湿。”
魏强伸手解开卡口,“宝玺”的剖面上,均匀分布着4个小孔,其中一个小孔内,还有一个露头的小管子。“这个小玻璃管就是微量震荡天平的‘秤盘’。”魏强将一块极小、极细的滤网盖上去,继续向记者解释,“电磁效应会让小玻璃管按一定频率振动。振动频率会随滤网上PM2.5粒子的增多而变慢。记录小玻璃管的振动频率变化,就可算出每5分钟的PM2.5浓度,进而算出每小时的PM2.5浓度。”
液晶显示屏上,分别有5分钟、半小时、1小时、5小时平均值显示框。“今天不会出数据的。”看记者一直盯着显示屏,魏强笑着说,“机器设备要先进行密封测试,然后对温度、湿度等环境进行适应性调整,测量准确性条件都具备后,才会显示数据并实时传送。”
“这个地方山清水秀,把PM2.5监测站设在这儿有啥意义?”记者不解。
“这个监测站主要是为研究PM2.5传播规律而设的区域站。”魏强的手指向西北方向,远处正是一处山口。“风从那个地方来,在这里设站,就能看出PM2.5的传输方向、路径和速度,对于京津冀地区联防联控有重要作用。”
14时,安装完设备的工作人员又将赶往昌平进行安装。目前,已有20余个PM2.5监测点安装完毕,最快到下月,全市35个PM2.5监测站将采集数据,向市民发布。
上图:9月14日,工作人员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安置PM2.5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本报记者 吴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