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主持人:这样的设计实验之后有什么收获?
黄小山:垃圾分类的投放不可能100%地建立在对居民的一种道德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个系统一定要失败的。中国垃圾分类一定要有约束,但是这个门槛一定不能高,绿房子可以允许你没有分类投放,但是这个绿房子体系强制性会把分类投放这一关强行通过,与垃圾分类运输衔接,同时把里面的水分最大限度脱出去,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费,减少末端渗漏液的处理费甚至减少整个财政对垃圾固体费用的补贴费,减的数量就是源头减量的数量,这样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 相关阅读
《中国生活垃圾管理:问题与建议》报告发布
10日,自然之友在北京发布了《中国生活垃圾管理:问题与建议》报告,该报告指出,我国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着管理政策中存在目标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的情况,如垃圾分类减量与大力推动焚烧之间的冲突;社区垃圾分类减量的有效推动方法尚未形成;相关决策与规划程序中缺乏足够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空间;财政投入和优惠政策不够合理,过于偏重末端处理;垃圾处理设施的污染物监测范围偏小,监测标准偏低,难以有效全面评估环境健康影响;政府各部门在垃圾管理工作上的权责划分不清等十大问题。
报告建议,应明确垃圾管理“三化”优先次序,即减量化(抑制产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堆肥、能源重获)、末端化处置。在垃圾管理长期规划方面,建议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和减少二次污染等四个方面。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落实“强制回收名录”,实践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使垃圾的源头制造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鼓励和促使其改善基于减量的设计和生产工艺。
报告还特别提出了到2025年几项远景目标: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和园林垃圾单独回收处理,实现这三类垃圾的零填埋、零焚烧处理目标。单位GDP垃圾产生量下降至2010年水平的80%。清理和修复所有非正规垃圾堆放场,并且保持垃圾处理设施存量占地面积不超过2010年的水平。生活垃圾处理过程的二公式英产生量和汞产生量都下降至2010年水平的10%。(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