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怎样平衡各方利益?

2011年12月17日16:3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垃圾分类 垃圾收费 垃圾产生量 垃圾问题 垃圾焚烧 生活垃圾处理 垃圾堆放场

主持人:作为政府管理者,您觉得这个条例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陈玲:我觉得这个在条例上明确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大家都感觉到垃圾产生者没有压力,产生之后甭管是扔出去还是投到筒里他觉得是别人的事。没有压力,也更没有垃圾分类的动力,这是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作为政府层面的管理者,我们也感到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很艰巨。

第一步政府应该首先出来组织和投入,下一步,社会单位要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企业、市民和社会单位在环保组织的积极的带动和倡导下,去共同完成这样一个社会性的工程。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化的工作,不仅是依靠企业、政府,也不是居民个人任何一个单方面能够独立完成的。

主持人:现在正在做什么工作?

陈玲:我们正在研究和制定在垃圾减量和分类当中配套的鼓励政策,鼓励社会单位、小区和社会公众能够参与进来,并在垃圾分类的过程当中得到实际的利益。

不管是物质上的奖励还是精神上的,对大家要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

———— 民间组织方 ————

扭转观念要首先教育孩子

主持人:怎样能改变大家对于生活垃圾处理的观念?

张东青(自然之友环境教育部):扭转观念,首先要进行教育。受人大附中的邀约,今年秋季开学的时候,自然之友在人大附中开设了一门关于垃圾的选修课。

民间机构想走入学校里的课程是非常困难的。把这个头儿开好,以后可能会更多地机会让这种环保意识走入学校的课程当中。在思考课程的设置时,一个名词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大自然缺失症。这个名词是一位美国作家在一本书中提出的,人们跟自然界因为疏远导致了很多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我们想应该做一些事情,在这门课里拉近孩子们与自然的连接。

我们就想不仅仅就垃圾论垃圾,而是希望让孩子们认识自然与生命一些大的途径,搭建宏观的生态视野。从整个地球的物质、能量等方面让他认识整个环境问题,最终落实到垃圾问题上,帮助他理解这个事情。

现在的孩子们跟自然可能越来越遥远了,总是在学校里或者在家里学习、工作,应该想办法让孩子能够真正地接触到一些自然的东西。

主持人:这个课程是怎样进行的?

张东青:整个课程的脉络,第一次课是认识校园,就是带孩子们到校园当中去转一转,然后把校园的图画出来,准备在上面标识一些特殊的地点、特殊的事物。

我们会在讲到土壤的来源、城市的新陈代谢以及我的垃圾去哪儿了?这些问题时逐渐过渡到垃圾的具体问题上。我们的课程中有一节叫“铲平垃圾山”就是指导孩子们的具体行为了,告诉他们该做些什么。

达成有环境责任感的行动方式,带来环境的改善,这是最终目的。讲了那么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为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