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垃圾严重污染环境 循环利用遭遇成长烦恼

2011年10月14日14:4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建筑垃圾 污染环境 循环利用 垃圾资源化 建筑废弃物 试点建筑

试点助推建筑垃圾资源化加速

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试点工作。近日,半月谈记者分赴北京、山东、云南、四川等多个省市,走进这些试点的城市和企业,探访建筑垃圾资源化之路。

“点石成金”并非幻想

记者采访发现,经过数年探索实践,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在技术层面已经不存在障碍。

乘车沿着青岛市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一旁的傍海中路行驶,达到最北端后再向西行驶时这里已没有了公路。在一条小路上,记者看到了青岛绿帆再生建材有限公司的大门,这家公司的所在地曾是青岛市的一个建筑垃圾填埋场。

进入这家公司, 只见一台推土机正将分拣好的建筑垃圾推到喂料机中,喂料机上面有铁栏杆,大块的建筑垃圾被隔离在上面送入破碎机中。经过分类处理后,建筑垃圾通过履带被送往振动筛,履带上方固定有一块吸铁石,垃圾中的铁丝、螺丝等会全部被清理出来。进入振动筛后,细沙通过下面的一条履带送出,石子则被送往上面一层的履带,冲洗之后就是可做建筑材料的细骨料。

随后,一位工作人员将记者带到一个水池旁介绍说:“生产线上用的水全部是旁边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来的中水,冲洗骨料之后再抽回来存放沉淀,然后再用来冲洗,保证不浪费水源和造成污染。”

“目前公司有三条生产线,年可处理建筑垃圾100万吨,已经生产达标的建筑材料产品有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再生粗骨料和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青岛绿帆再生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说。

在震后的四川,记者在都江堰(德滨)地震建筑废物产业化示范处置项目处看到,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一堆堆被铲起,通过传送带被一个大机器源源不断地“吃”进肚子里,经过分类、“咀嚼”、加工后,“吐”出来的就是一块块五颜六色的建筑用砖。

据都江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武介绍,震后,都江堰城区共拆除危房1558栋,产生了400万吨以上的建筑垃圾,其中大部分都被运到了这里,经过筛选、破碎处置,最后变成可以再利用的各种建筑材料。成灌快速铁路上安装的不少隔声屏障,就是使用这些建筑垃圾骨料制成的。安德、聚源、都江堰、青城山车站的地面砖、墙体也采用了该项目生产的建材。

在北京,由北京首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北京元泰达环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用建筑垃圾制造的再生砖,已经在北京草场胡同仿古建筑以及郊区一些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利用。北京亦庄开发区从1994年就开始用再生砖做填充墙,到目前已经有17年。

循环利用遭遇“成长的烦恼”

尽管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成熟,其产品用途广泛,但建筑垃圾资源化之路还是面临一些挑战。

挑战之一是建筑垃圾处理不规范。

记者了解到,现在我国城市普遍存在建筑垃圾源头监管乏力和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相互交叉的问题,没有从源头上做到“谁产生垃圾谁处理”。建筑单位只负责将建筑垃圾从工地上清理干净,运往哪里和怎么处理一般都交给运输公司。为了省钱省事,运输公司常就近随意倾倒或填埋。

挑战之二是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成本高。

青岛磊鑫集团有限公司是青岛从事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企业,主要加工处理隧道、地铁、公路等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办公室工作人员刘康告诉记者:“企业需要自己将垃圾运输回来,加工处理建筑垃圾还需要分拣,这都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同时,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会产生灰尘,这也要企业花钱来处理。”

因此,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产品与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建筑材料相比,价格上不占优势。同时,市场上的绿色再生建材并不受欢迎,因为人们通常会认为用建筑垃圾制成的产品质量不好,不愿意用。

挑战之三是政策、管理尚需完善。

北京元泰达环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民说,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生、运输、处理、再利用各个层面,还涉及市政、建设、环保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只有所有的环节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有效联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垃圾处理链,真正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由于缺少政策扶持,北京元泰达环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11年来一直处于维系经营状态,没有实现企业建立时的建筑垃圾处理目标。吴建民对记者说,公司建筑垃圾生产线年吞吐量在100万吨至150万吨,但实际每年只处理20万吨左右的建筑垃圾。“如果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建筑垃圾企业很难维持运营。”吴建民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