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的自然文化史 家兔和野兔其实完全不同(图)

2011年03月04日09:5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兔属 家兔 兔子 野兔 安哥拉长毛兔 大耳白兔 远境 诅咒语 妊妇 引入种

下篇:兔子文化史

兔的文化记载源远流长。

中国养兔的历史最早能够上溯到3000年前,在我国殷墟的妇好墓出土有玉雕兔,为商代晚期作品;山西曲沃的晋侯墓出土的兔尊,为西周时期作品,可知,我国养兔史久远,但猎兔史更久远,怎么也有万把年了,“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在《观猎》中的两句诗。

兔的踪影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诗经》,《小雅瓠叶》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的烹兔之法。还有《小雅巧言》“躍躍毚兔,遇犬获之”;《周南》“兔置章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古谚“见兔而类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为迟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工藏,智谋国破,谋臣亡”。文子《上德篇》“飞鸟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蛩得木,各依其所生也”;甚至,墨子的《旗帜篇》卒为双兔之旗。庄子《外物篇》“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古代,白兔十分罕见,往往被是为祥瑞之兆,有关白兔呈现的文字记载及吟咏兔子的诗文不绝于史书:《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云:“日南徼外蛮夷献白雉白兔。”汉窦云《古怨歌》云:“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故后人有以白兔喻弃妇者。唐代蒋防的《白兔赋》有“皎如霜辉,温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怀仁”之语。宋欧阳修的《白兔》曰:“天冥冥,雨蒙蒙,白兔捣药嫦娥宫”。秦观《放兔行》有“兔饥食山林,兔渴饮川泽,与人不瑕疵,焉用苦求索”之句;南北朝时著名的《木兰辞》有“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还有梁代简文帝的《上白兔表》、晋代张浚有《白兔颂》、唐代韩愈的《毛颖传》等。

兔子入文入诗,简直不计其数。在古代,兔子被当作皓月祥瑞之兆,广受赞誉和尊崇,甚至以兔喻德:《宋史》“王昔德盛则赤兔现,王者敬耋则白兔现”;唐庄南杰《伤歌行》有“兔走鸟飞不相见,人事依稀速如电”;李白《把酒问月》有“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李贺更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的诗句;王安石《信都公白兔》曰“宫中老兔非日浴,天使洁白宜婵娟”;元稹《梦上天》“西瞻若水兔轮低”;杜甫《八月十五月夜》“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卢照邻《江中望月》“沉钩摇兔影,浮桂东丹芳”;张漫《白兔赋》更是把兔写得神采飞扬“其毛青素,织毫秋墨……点缀五彩……被白含文,好无极也。秦失鹿于近郊,晋得兔于远境”。汉武帝的儿子梁孝王是个养兔迷,在河南商丘建有兔园,枚乘特为之撰文《梁王兔园赋》。

尽管兔子外表软弱可爱,可我们的俗话里却不乏“兔崽子”、“兔子尾巴长不了”等贬义词,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诅咒语。旧时西方人如果希望船只安全靠岸,千万不可说出“兔”字来,哪怕作出类似的动作也是忌讳;矿工下井途中若遇兔子立即返身回家,因为,兔子被认为是在巫界服务的精灵,这些习俗观念大概来自《圣经旧约》,其上有两处告诫耶和华的子民:兔子和骆驼,肉不可吃,死尸不可摸。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也有关于兔子的禁忌。《宋史赵汝愚》记述一位孝子“母生岁值卯,谓兔神也,终其身不食兔”;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一些人不吃兔是认为兔子(音似吐子)与孝道有种神秘关联,张华《博物志》就有“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旧有此说,余目所见也”之说;历史上的一些孝子为先人守墓就常弄白兔陪伴。

更有认为孕妇食兔会导致孩子裂唇的,汉王充的《论衡命义篇》有“妊妇食兔,生子缺唇”;晋张华《博物志》有“妊娠者不可啖兔肉,亦不可见兔,令儿缺唇”的记载……这都为忌口之人找到了的理由。如若兔子有知,会说:放兔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