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1月29日电(记者任晓刚)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应用,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项技术标准也因此有望成为国家标准。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中国最重要、最脆弱的生态保护区,如果这一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三江源地区曾经是生态监测系统的空白区,生态资料采集、评估等基础工作无法开展。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国家已经投入2165万元用于这一地区生态监测系统的建设。
记者从青海省气象局获悉,目前,三江源地区生态监测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填补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生态环境评价的空白。其中,积雪遥感监测、牧草长势遥感监测、火情遥感监测、水资源监测、干旱监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度监测数据具有连续性和准确性,为更好地提出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了解,在生态环境评价技术的开发应用过程中,青海省还加大了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制定的力度。几年来,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省内有关科研单位先后制定了《祁连圆柏扦插育苗技术》《“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植被建植及其利用管理技术规范》等17个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保护地方标准。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由这个省编制的《青海省三江源区生态监测技术规程》已经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入2007年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中,此举意味着青海省有关三江源地区生态监测等一系列技术规程有望成为国家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