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而资本市场则是企业成长的加速器。在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完善、有活力的资本市场,实现企业家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现状如何?实际情况存在哪些问题?4月8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资本市场与中国企业家成长:现状与未来、问题与建议——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首次详尽调查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现状,揭开了当前中国企业资本运行的一副真实的“路线图”。
融资方式: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成融资主源 大企业融资方式更趋多元
企业外部融资来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一种是以发行股票、引入私募股权投资、发行债券等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方式。同时,在中国还存在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非正规融资渠道。
本次调查在了解了企业过去三年实施的重大融资方式后发现,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是企业获取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大型企业的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民营企业大都运用商业信用等民间借贷方式进行融资。
调查表明,73.5%的企业选择了“长期银行贷款”,55.3%的企业选择了“民间借贷”,14.9%的企业选择了“银团贷款”,10.5%的企业选择了“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整体来看,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是企业获取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和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的企业比重并不是很多。
从不同规模来看,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多元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差别很大,民营企业大都仍然运用商业信用等民间借贷方式进行融资。
调查表明,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长期银行贷款中得到较充足的资金,也会更多地通过参与资本市场的方式进行融资,再加上政府对国有企业监管和规范比较严格,因此国有企业对民间借贷的依赖程度较低。民营企业则有所不同,一方面,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银行资金的支持,调查发现,过去三年有七成以上(71.8%)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选择长期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另一方面,尽管民间金融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规范之处和较大的风险,但由于银行体系对民营企业在信贷方面的较高要求和资本市场的高门槛特征,使得民间金融在满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方面同样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调查发现,过去三年有近三分之二(62.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进行融资。
直接融资:上市仍属稀缺资源 国企上市比重高于民企
发行股票上市是企业最主要的直接融资方式。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样本企业中,绝大多数(81.5%)企业暂无上市计划。这表明,由于上市仍然属于比较稀缺的资源,门槛相对较高,多数企业还是很难通过这一直接融资途径来获得资金。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样本中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差别很大。其中,有7.5%的小型企业拟上市或已上市,而在大型企业中这一比重已达到52.6%。可以预见,随着全国统一、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逐步完善,这一差异将有所缓解。
从不同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要高于民营企业,调查样本中,81.7%的非国有独资企业暂无上市计划,而在国有独资企业中这一比重是77.5%;86.2%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暂无上市计划,而在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中,这一比重是69.2%。调查表明,长期以来,政府在上市资源的分配方面有向国有企业倾斜的现象,这使得民营企业要获取上市资源相对来说更加困难。不过近年来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迅速发展,逐渐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上市机会。此外,内在动因也是导致这些差异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对上市带来的风险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
调查还发现,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从不同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中,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相对较低,而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则相对较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