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通过参与发行企业债帮助小企业渡过资金难关,是政府扶持资金资本化的一种创新
浙江省正在尝试以政企联手、企业互助等各种形式发行“救助基金”,来预防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民营企业“猝死”。
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获悉,由企业和政府联合发起的全国首个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将于12日由杭州银行正式发行,首期规模5000万元,债期2年;与此同时,由政府协调,浙江企业在民间自发成立的各种“救助基金”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政企联手背后
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由专业担保公司——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下称“中新力合”)和杭州西湖区政府共同发起。该基金的基本运作模式是:由信托公司发起募集资金,由地方政府在其管辖区域内筛选出质地优良的中小企业,信托基金将资金投向这些企业,发行的5000万元信托产品由西湖区财政扶持资金认购和社会资本等共同认购。通过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的发行,杭州将有20家小企业以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获得从20万到1000万、平均额度为250万元的两年期贷款。
中新力合相关人士称,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大多不符合企业债发行条件,但通过“统一冠名、统一担保、分别负债、捆绑发行”的模式,则可以有效规避上述问题,从而解决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产规模、融资规模等与企业债发行指标存在差距的问题,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寻找一个新的途径。
中小企业融资难正是政企联手的主要原因。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一份报告,以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余杭农村合作银行为例,该行2007年度贷款增量为20亿元,2008年贷款增量缩减为17亿元,经对其贷款客户调查,新增贷款需求达33亿元,资金需求缺口高达16亿元。
救助基金频繁试点
“企业应急互助基金”在浙江大规模出现,缘于其首创者——绍兴诸暨市的示范效应。2006年3月,这个中小企业集聚、有“中国袜业之乡”之誉的县级市,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总规模为4350万元的“企业应急互助基金”,并专门设立基金评审委员会对其进行管理和使用。当时,该举措被称为“未雨绸缪的创举”。
来自诸暨当地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上月底,该基金已使用29次,累计借款2.54亿元,尤其是今年,已帮助10家企业解决了资金周转难题;在浙江规模以上企业普遍日子不好过的背景下,诸暨今年来没有一家规模民企破产。
杭州西湖区之前,9月初,由海盐县经贸局、人行海盐县支行、县总商会等牵头组建的“企业应急互助基金”已宣告成立。该基金总规模为5000万元,其中财政出资1000万元,余下部分由当地4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同筹集。
根据相关管理办法,该基金救助范围内的企业在授信额度内的贷款到期后转贷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资金周转困难,或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由于其他突发性事件导致企业临时资金周转困难时,均可申请该基金。
上述救助基金的应用期限被控制在3个月之内,3个月之后须连本带息予以返还。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基金的安全,海盐有关方面还将对申请基金救助的企业主要股东进行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
更多的企业互助基金正在浙江出现——近几个月来,金华东阳、宁波宁海和鄞州等县市先后成立了规模不一但目的一致的“企业应急互助基金”,东阳市把成立互助基金的目的表述为“通过发挥(东阳市企业家)协会的联结优势,增强会员企业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为凸显政府对救助基金的重视,绍兴市更是将其专门列入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工作,明确表示“积极探索企业应急互助基金等工具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浙江大学资本市场与会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姚铮评价称,政府通过参与发行企业债帮助小企业渡过资金难关,是政府扶持资金资本化的一种创新,而企业本身的自救,也因更了解企业的运转,或许更能及时帮助濒于危境的民企化解资金链断裂风险。宗新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