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1教育人物:一道道心灵的风景 组图

2011年12月31日14:4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人物 好人 留守儿童 人物肖像 中国好人网

《曾柏良:用绘画点亮盲童“心灯”》(一月二十二日)

曾柏良:让每个人的心都亮起来

先天双耳残疾的曾毓珺和盲人画家陶进两人最近获得“香港十大杰出人物”一等奖,12月22日,我带他们从香港领奖回来。他们向世人证明了,残疾人亦能发挥所长。

12月23日下午,广西南宁市爱华中学校长邀请我为全校900名师生上了一堂盲画课。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们还依依不舍,紧紧拉住我的手要我教他们画盲画。

作为盲人绘画的开创者,我既传道也传教更传授技术。因为,成功者都是愿意反反复复做同样简单事情的人,盲画、心画,励志为上。

40年了,我一路走来,助养、收养了16名残障儿童,至今已帮扶3万多名残障人士走出绝望与困境,帮助1600多名残障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我曾受到江泽民同志和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的接见,被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称号,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要出版我的《盲人绘画心路历程》一书。

我想说,其实,盲画很简单,我创造的盲画、心画,就是把复杂的事简单化、简单的事快乐化、快乐的事大众化。

今年,令我最牵挂的曾光彩,已于7月从南宁市锦华小学毕业进入南宁市爱华中学,升入了理想的学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看着学生们自信地展示自己,我亦收获了震撼和感动。

我准备明年参加伦敦残奥会,要向世界证明,教育改变人生,教育可以让每个人的心灵都亮起来。 (记者 周仕敏 采访整理)

感受2011

礼物

俞水

岁末,“盘点”是很多媒体人的关键词,作为“人物”版的编辑,我也不例外。

就在我回望这一年展现于版面的一张张脸孔,追问他人这一年的喜乐与烦恼、付出与收获时,也想问问自己:“2011年,你又收获了什么?”

2009年3月,“人物”版创刊,从那时起,主编和我的生活便与对教育产生影响的人、被教育改变命运的人产生了奇妙的交集。2011年,我们一如既往地记录着、呈现着。在尝试走进人物内心的旅途中,我一次又一次体会到了生命的温度,也得以反观自我。

1月,北京,我再次见到了那个小我4岁的采访对象。不久前,为了参加并不相识的宪政学者蔡定剑的告别会,他特意从上海赶来。更多时候,他出现在乙肝维权的各种活动中,通过行为艺术讽刺入学与就业歧视。虽然被誉为“乙肝维权第一人”,但因为他挑战“大风车”的方式极为夸张,他倍受争议。我说:“很多人说你在作秀。”他说:“我是在作秀,可是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如果不用这种方式,怎能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他叫雷闯,上海交大化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他那稚气未脱的面容与大胆果敢的举动让我了解,如何在维权成本高昂的当下,鼓起作为一名公民的勇气。

4月的一个周末,我在办公室加班写稿。稿件的主人公因患癌症芳年早逝,曾经风华正茂、雄心勃勃的她在生命的临界点写道:“任何加班,给自己太多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那日,写到这里,我关掉电脑飞奔回家,给在家乡的父母拨了电话。稿件的主人公叫于娟,复旦大学女教师。她用直面生死却幽默温暖的文字教会我,“幸福不一定要飞到云端才能得到,泥土里才是真正踏实、坦然、温暖的幸福”。

10月,公众对“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者讨伐汹涌,我采访了一名大学老师。他没什么钱,却创设了一个“好人基金”,专门给那些因助人为乐而受委屈的人发“奖金”。基金设立之初,他本人是最主要的捐赠者。我问他:“你过好自己的日子不就得了?”他说:“我想让学生知道,你什么样,社会就什么样。”他叫谈方,华南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这个瘦小且“不务正业”的师者让我明白,在这个围观的时代,除了做批评者,还可以做一个建设者。

11月,清华园,一位老者在寒风中兴高采烈地向我讲述他的“北漂”生活。他59岁高考,64岁读研,68岁只身赴京做“博士旁听生”。当他拍着那辆花50块钱淘来的自行车向我喊着:“你要是相信我,我就驮着你走,你可不要把我当老头!”于是,我坐上他的自行车后座,任由他带着我穿梭于清华园中。一路上,他向我介绍校园建筑的自豪劲儿,俨然自己是那里的主人。这个陶醉于知识世界的快乐老头叫李文超,今年69岁。他那洪亮的声音、炯炯的眼神教会我,在这个人心逐渐麻木的年代,直面并跟随自己的内心。

想到这些,在寒冷的冬日里,我眼眶温热。

正是在与一个个新闻主人公的相遇中,我收获了对这个时代稀缺品质的体悟,并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我想,这是我的工作在这一年里送给我的礼物。你的2011呢?又收获了什么样的礼物?

   上一页   1   2   3   4   5   6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