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懂内地酒桌“礼仪” 香港大学生烦恼文化冲突

2011年07月26日14:3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陈兆祥 文化冲突 香港大学生 礼仪 香港交易所 香港上市 内地 酒桌 侬好 挖人

快登机了,唐嘉雯一次又一次回头留恋地张望。这位香港大学工商管理与法律双学位的本科五年级学生,结束了在上海为期两个月的暑期实习。这不是她第一次来内地,却是她第一次来上海。“说不定过几年我还会再回来”,她告诉记者。

同为香港大学本科生,陈兆祥与唐嘉雯一起来到上海参加暑期实习。陈兆祥学的也是双学位:社会科学,政治学与法学。此前,他完成了社会科学3年的本科学业,并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政治学与法学的第二学位学习。然而,两个月暑期实习结束,他改变了人生计划——不再继续第二学位学习,选择留在上海直接工作。

按计划,此次与唐嘉雯和陈兆祥一同返回香港的,还有陈颖琦。她是陈兆祥的学妹,即将升入社会科学系三年级毕业班。但她也改了主意:延长实习时间,将在上海一直工作到整个暑假结束。

唐嘉雯、陈兆祥和陈颖琦,都是“沪港明日领袖实习计划”的成员。这个由沪港青年交流促进会、香港大学等联合举办的实习计划吸引了300多名港大学生,最终只有30位学生幸运地“抢”到了名额。

普通话成最重要的功课

“无论是金融还是商业地产,在大陆都比香港发展得更快。”没来上海前,陈兆祥就感受到了内地求贤若渴的态度。一个在香港的大公司里有两年工作经验的从业者,内地的猎头公司就会不惜重金“挖人”;而在陈兆祥实习的短短两个月中,同一个部门就有两三个同事跳槽去了其他企业,得到的薪水也翻了3到4倍。“相比已经成熟的香港市场,内地充满了流动与机会,不断发展的市场也更有活力。”

在香港做暑期实习生时,唐嘉雯也明显感到内地市场的活跃。在香港交易所实习时,她看到越来越多的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在投资银行的法务部门做学徒工时,她不得不与越来越多的内地客户打交道。在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她发现大部分国际律所都会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办事处……她开始把练习普通话作为重要的功课,“如果普通话说得不够好,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就要打很大折扣。”

满怀憧憬也有甜蜜烦恼

唐嘉雯与陈兆祥选择了自己感兴趣行业的大企业实习,而陈颖琦则投奔了一家知名民营企业,实习部门就是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与招聘工作。实习快结束时,她有心延长实习时间,企业也正有此意所以一拍即合。“集团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也许我能成为更多香港大学生来沪工作的桥梁。”陈兆祥告诉记者,这一拨来上海实习的30名港大学生,已经有五六个打算留下来,还有像陈颖琦这样还未完成第一学位本科学业的学生,纷纷打听下一个暑假能否再来上海。

但,对内地充满憧憬的香港大学生,也有甜蜜的烦恼,陈兆祥体验得很深刻。当他作为学徒工跟着部门主管参加商务晚宴时,第一次感受到内地人如此好客,以及表达这份好客的特殊方式——碰杯敬酒。宴会正式开始不久,刚吃了没几口,相互间还没交谈几句,陈兆祥就看到身边无论宾主纷纷起身,左一杯右一杯地干杯。他也随着主管不断地敬酒,或不断“被敬酒”。“主管后来告诉我,这是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特殊方式。”陈兆祥说,头几回经历这种场面,他很看不懂。“看来要胜任工作,必须得加把劲儿。”

陈颖琦同样经历过这种“文化冲突”。在香港实习时,她不需要为邮件的抬头称谓纠结,更可以对着老板直呼英文名字。在这里,她照旧这么做,这可急坏了好心的同事们。他们纷纷提醒,无论打电话还是邮件沟通,都得使用敬称,邮件同时写给几位上司时,须按职务高低排列……

“生活方式与习惯,上海与香港没什么不同。”惊叹于上海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现在唐嘉雯已能地道地用上海话说出“谢谢侬”、“侬好”。在她看来,未来越来越多的香港大学生也许会心向内地,但要越过“甜蜜的烦恼”——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悟性。(记者 王乐)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