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放学后,一些知名中小学们门时常停满远道而来接孩子的车辆。何毅 摄(资料图片)
4月6日,郑州市发布的《2010年郑州市中初等教育统计公报》显示,自2008年以来,市区中小学的平均班额持续“增肥”,入学压力日益增大。
此前,郑州市宣布所有初中分校都改制完成并停办5所公办“初中分校”,但是这一规范中学办学行为的举措却加剧了一些郑州市民对于孩子今秋面临“上学难”问题的担忧。
于是,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背景下,这场由公办分校停办引发的利弊之争仍在继续。
高收费的名校分校被取缔却难闻家长叫好声
这几天,听到郑州正式停办名校分校的消息,家住郑州北环博颂路文华小区的邓女士为孩子升初中的事情更加焦虑。
“其实现在不仅仅是‘入学难’,上热点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好学校更是难上加难。”邓女士告诉记者,因为孩子今年“小升初”,她和丈夫从去年开始就托人找关系,并制定了一份“作战方案”:先选择局属的热点公办中学,不仅收费低,而且教学质量好;如果进不去,再选择名校所办分校,尽管收费较高,但是由于和名校间的联系,质量也不会差。
“本想多花点钱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是现在分校停办了,我们只剩下最难的一条路走,挤破头去争一个热点公办中学的名额。万一挤不上,去了薄弱校,多对不住孩子啊。”
3月下旬,郑州市教育局宣布停办郑州市第三中学分校、郑州市第八中学分校等10所学校。至此,初中分校在郑州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而从2002年郑州市出现首批公办学校分校起,这种“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办学的“改制校”就广受诟病。
“主要是一些名校把办分校变成了‘敛财工具’,很多分校不按招生计划招收学生,或者私自截留计划招生,使我们这些普通学校的生源得不到保证。”郑州郊区的一位中学校长告诉记者,分校可以打着名校的牌子,按照民办学校标准进行高收费,一时间分校遍地开花。
根据相关政策,分校必须达到相对独立的标准方能创办,但此前郑州市区存在的分校,在校址选择上或用本校的部分校舍、或占用校办工厂、或租用房屋办学、或“一校两制”混合编班;在教学上,分校的学生与本校学生共用活动场地、实验器材和教师;在管理上,也多是由校本部派去领导管理分校。
据了解,由于名校通过办分校的方式拓宽了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发展十分迅速。反观那些原本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缺乏资金且发展较慢,生源流失严重、教师流动较大,导致学校声誉日益降低。两相对比,义务教育就陷入了“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恶性循环,校与校之间差距越拉越大。
基于这种问题,教育部2008年要求规范公办学校开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分校。当年,郑州市区的初中分校全部停招,符合转为民办条件的5所分校更名并转为民办,并设置了两年过渡期,以便分校能够确保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改制校成立之初,在缓解学生择校压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郑州大学社会学教授纪尚德说,公办学校无法达到全部令家长和学生满意,从而发生了家长宁可掏高价选择非公办学校求学的现象,也导致了公办学校民营化的出现。然而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和免费性,办分校显然不能缓解“择校热”,通过高收费的方式配置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只会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
然而,近几日,在记者走访中却发现很多家长并不认同教育局此举,多数人的理由是“名校分校虽然收费贵,可是能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叫停以后,没有关系,怕花钱也找不到孩子读好学校的门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