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商没情商 好学生为什么不一定是好员工

2011年03月31日17:2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好学生 学生个性 好员工 学生干部 情商 好工作 英姐 奖学金制度 学生时代 好朋友

老师说——

评价机制让很多学生被迫牺牲个性

■北京建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王伟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除了一线的教学工作,我也做过班主任,带过毕业班。在就业过程中,我确实发现那些平时被老师公认的好学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而那些不太听话,颇有个性的孩子,反而比较受用人单位青睐,这也让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匹配问题。

首先,学校老师所认可的好学生一般是比较听话、成绩优秀的,从小到大长期扮演学生干部的角色,与老师沟通较多。这样的学生之所以受老师喜欢,一方面是因为听话,老师安排的工作能及时去完成,另一方面是因为与老师沟通较多。在所谓“听话”的过程中,彰显个性就是不被鼓励的,学生会认为只有压抑自己的个性才能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喜欢,因此学生干部往往表现得比较成人化,虽然成绩优秀,举止成熟,但好像缺少个性,创造性不足。尽管每个教师都相信在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基础,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是最好的,但现实生活中,老师的喜好或者某种功利性目的(例如管理方便)仍然会影响着培养目标。

其次,在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激励机制是奖学金制度,奖学金本来是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制度,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评价需要量化。量化会给人一种公平的感觉,但量化指标中比重比较大的是学习成绩和参与的社会工作,尽管也分很多个方面,但对那些有个性、有主见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与奖学金无缘,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往往不在评价的范围内;而很多学生为了能让自己的努力得到证明,拿到奖学金,就会参与一些自己本不喜欢的活动;甚至还有的学生,为了拿到奖学金勾心斗角,不惜跟同学翻脸。这说明这种评价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评价范围比较狭窄,使得很多学生要牺牲自己的个性,去迎合这种评价机制。

第三,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虽然现在行业种类繁多,但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很多家长始终认为孩子走仕途是最有前途的。学校中也有类似的观念,认为那些有领导能力、管理才能、帮助老师上传下达、成绩好的学生才是有能力的,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够看重。但是,能走仕途的孩子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这也可能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好学生,满足不了行业的需求。

最后,虽然说大学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最后一站,但是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从大学才开始培养的。上大学之前十几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就存在很多发展个性、潜能的关键时机。例如,2~3岁是一个人发展自主性的关键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表达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如果父母不够尊重或者管得过于严格,孩子往往失去发展的机会。小学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关键期,但上学之后,学校往往对孩子的评价很单一,学习好才是好,其他方面表现得再优秀,也算不上什么。因此,孩子为了让自己有信心,也会尽可能地努力学习课程,对其他方面的兴趣就会减少。到了初中、高中,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也使得孩子失去了很多发展自己个性的机会。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渴望,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其实,每个学生心里也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这样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更有价值。但是,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培养符合不同社会需求的人,除了学校的努力之外,家庭、社会都要负起相应的责任。

大学生说——

心高气傲的三好生通常没有好人缘

■大三学生侯敏

从初中到大学都有一个怪现象,就是班里那些总拿奖状的三好学生通常都没有好人缘。他们给人的感觉不是心高气傲就是不苟言笑。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是差学生“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故意挑好学生的毛病,可仔细想想,这些所谓的好学生正是因为太注重学业,而忽略了生活上的积淀,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活上远不如在学业上那么如鱼得水。上了大学以后,跟“好学生”相处的时间多了,更印证了这个道理。

由于身处语言类院校,有语言特长的同学尤其受到关注,我们班就有一个在人多的场合只讲英语的小才女“英姐”。要说“英姐”受老师欢迎的程度绝不亚于语言类院校男生受女生欢迎的程度,课堂上只要有“英姐”在,老师就不必担心会有抛出问题无人应答的尴尬场面出现。“英姐”总能与老师对答如流,就连老师的自言自语都会给予积极回应。下课后,“英姐”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不给老师留,总能酝酿出无数的问题与老师探讨。当然,学校举办的各种英语竞赛也必有“英姐”的身影——标准的发音,得体的形象,每次比赛,一等奖非“英姐”莫属。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以及与老师的积极沟通,“英姐”拿奖学金拿到手软。

可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几近完美的好学生,在宿舍里却无人搭理,身边也没有朋友,还曾经“被扬言”要被赶出宿舍。

由于“英姐”经常出席重大场合,平时走在路上经常会有同学主动跟她打招呼,而她总是点头致意,像个大领导一样,而且,她很少主动打招呼,除非碰到老师。“英姐”很珍惜时间,如果谁浪费了她的时间,她会大大方方地把不快写在脸上。有一次跟她一起吃饭,她吃饭吃得很快,吃完之后开始不停地看表,表现出很焦急的样子,以行动催促我快点儿——从那以后我就没再约她吃过饭。“英姐”喜欢表现得与别人很亲近,但往往让人觉得很造作。她在宿舍跟舍友聊天的时候,喜欢坐在别人的床头,深情地注视着对方,让人很不习惯;如果是上铺,她甚至会穿着鞋踩着梯子坐上去。后来,上铺的同学实在受不了,在梯子上写了张英文的便条:“Don’t step on it with shoes”,意思就是不要穿鞋踩我的梯子。“英姐”不喜欢劳动,每到宿舍检查卫生的时候她准保不在宿舍,舍友没办法,只能帮她收拾,而她回来之后还会埋怨别人动了自己的东西。宿舍里通常都是大家轮流做值日,轮到她值日的时候,她只会在垃圾箱被塞得溢出来的时候,在其他同学反复催促之下,才会不情愿地把垃圾倒掉。

从这些行为中不难看出“英姐”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虽然她成绩很好,奖状、证书成堆,但这样的“好学生”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她的好成绩对身边的同学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别人不会因为她成绩好就处处迁就她。大学里,同学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如果有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太欠缺就很难交到朋友。

现在大家眼中的好学生通常是那种社会活动能力强,学习成绩也不错,生活丰富多彩、幽默风趣的学生,尤其被看好的是那种在某一方面特别擅长而且玩得风生水起的学生。我有一个好朋友是学校话剧社的成员,长得不算漂亮,个儿也不高,属于那种很容易被遗失在人海的女孩,但一到台上她就立刻像变了一个人,即便舞台上的人再多,她也是最闪亮的一个。而下了台,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每天上课、吃饭、自习,成绩还不错,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绝不像看起来那么普通,她的内心有一种力量,常人无法企及,这将是她成功的资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