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读者来信
前些天,受人之托,帮朋友所在的广告公司推荐一个人。之所以找我,是因为她希望能通过我过去的老师,从我们系推荐一个优秀毕业生。电话里,朋友提出的条件是,应届研究生,男女不限。
我知道,类似这种熟人推荐的渠道,是企业节约招聘成本的重要方式。
老师很热情,当即表示有一个女孩非常优秀,算得上是全能型人才。
很快,我的邮箱里收到了女孩发来的简历。说实话,这份简历非常漂亮,甚至称得上“耀眼”:重点大学本硕连读;学习成绩本科全系第一,研究生前三;校级十佳毕业生,最高奖学金获得者;市三好学生;是学校多个社团的核心人物,曾代表学校出国交流……
后来我和这个女孩短信、电话交流了几次,最大的感受就是彬彬有礼、滴水不漏,言谈间都是很标准化的措辞,得体,但让人察觉不出一丝一毫的个性。
没多久,我的这个感觉在朋友那里得到验证。她对我说,虽然这个女孩是那种标准的“好学生”,但实在不是我们要找的类型。尽管挑不出具体硬伤,但作为一个需要创意的行业,我们从她身上看不到一点想法和态度。“太没个性了,太社会化了。”
这件事情很快过去,但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得上是“好学生”?
杜藤
上司说——
好学生为什么不一定是好员工
在公司里,你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叹息:“这孩子看着挺不错的,怎么就不出活儿呢?”明明是从名校招来的优秀毕业生,为什么到了工作岗位上,业绩表现总是难以令人满意?不仅如此,刚毕业的好学生有时还会冷不丁冒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吓得你一身冷汗。曾经有一个国内顶尖高校的毕业生,被直接领导批评后极度不满,直接冲到公司CEO面前理论:“我的老师、父母、同学都说我很棒,你们凭什么说我不行?”
好学生进入公司之后,一定会成为好员工吗?这个思路在人力资源领域早已经被否定了。好学生和好员工,这是两个体系下的事情,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就好比让刘翔参加100米蛙泳比赛,他能不能拿金牌,谁也说不清。
首先,校园和职场的评判标准不同。校园评价一个人好坏的标准是态度,而公司要的是结果。在学生时代,只要你听老师的话,按照老师教育的去做,你就能够获得各种荣誉,被评价为好学生。好学生即使某次考试失利了,但只要足够努力,老师也会安慰你,耐心地指导你,直到你取得更高的分数。而公司里不一样,领导要的是结果,要的是“出活儿”,也就是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能完成的,就是好员工,完不成的,就是需要淘汰的员工。很多学生初入职场时,对这点很不适应。有些女生哭着鼻子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要批评我?”在公司里,“我努力了”这种解释是没有用的,只有“我完成了”才能体现你的价值。
其次,校园和职场需要的能力不同。简单地说,学生时代靠的是智商,工作以后更看重情商。在校园里,考试要拿高分,文科生靠的是理解力、记忆力,理科生靠的是逻辑推理和演算能力,这些都属于智商的范畴。而走进公司,要想成为职场达人,更多需要你的人际关系、协调沟通、团队协作能力,而这些多属于情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在学校里所谓的“边缘学生”,到了公司里反而如鱼得水,不仅工作业绩出色,而且深获周围人的好评。这就是因为这些学生更懂得为人处世,能够很快融入团队中,在众多前辈的支持下顺利转身,完成工作。而这一点,常常是最容易被“好学生”们诟病的:“他们那是在混社会,我们才是做学问。”没错,我们受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一直在学习如何做事,却很少有课程教我们如何做人。而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的能力,尤其与众多的人同时相处,协调平衡各方力量,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是职场上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刚毕业的学生最缺乏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顺利进入职场,而且还决定了他在公司里能走多远,做到多高的位置。
第三,校园和职场的评价维度不同。校园里的维度很简单:一条主线,分数越高越好;一条副线:社会活动越多越好。而公司里的评价维度则要丰富得多,不同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可能完全相反。比如同样是广告公司,在策划文案部门,领导希望你头脑灵活,创意无限,鬼点子越多越好。而如果是在市场调查部门,则需要你认真仔细、严谨踏实,对数据高度敏感,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岗位职能的不同导致了对人才能力需求的不同。一个人做这份工作可能非常失败,而换一份工作可能马上就脱颖而出。公司招聘的最高目的不是要招到最优秀的人,而是最合适的人。
说了这么多,很多好学生可能要砸砖头过来了:“成绩好难道错了?难道品学兼优到了职场里一点优势都没有吗?”其实,大学毕业后,在工作这件事情上,所有学生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无论你之前在学校里表现如何,在新的环境里,都需要了解、适应这里的规则,重新塑造一个符合工作需要的自己,这样才能在新岗位取得成功。而对于公司来说,精准定位招聘,加强新员工培训,也许比单纯从学业成绩判断一个人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