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受访者认为辅修双学位是为多个文凭

2011年03月16日10:3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辅修 双学位 文凭 双学士 柔性 学生就业 选修课程 选专业 办学质量 教学质量

最近,北京某高校社会学硕士毕业生张晓娟,凭借本科时辅修的英语专业双学位,拿到了北京市某重点中学英语教师的录用通知,令周围同学羡慕不已。张晓娟从大二开始辅修英语专业,“那一段非常考验毅力的经历,现在看起来很值得。”

如今,不少大学生除了修读本专业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本校或跨校辅修第二专业,以期成为“双学士”。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腾讯教育,对175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8.5%的人表示周围辅修过第二专业的人“比较多”或“非常多”。31.6%的人在大学期间选修过第二专业。受访者中,已毕业大学生占70.6%,在校大学生占13.3%。

仅22.2%的人认为大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出于兴趣

陕西某高校研究生杨婉从小酷爱文学,在高考时却以3分之差被调剂到哲学专业。大一时,她就琢磨要辅修第二专业,“哲学专业学生不如中文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量大,一些文秘、公务员等职位还限定中文专业。”杨婉的同学也纷纷辅修英语、会计、国际贸易等第二专业,“大家都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

本次调查发现,对于辅修第二专业的原因,80.9%的人首选“可以多一个文凭,好找工作”;50.5%的人表示“所学专业不理想”;46.0%的人认为是“跟风心理”;43.5%的人认为“可以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工作后用得上”;35.7%的人认为“第二专业报名门槛不高,费用低”。

值得注意的是,仅22.2%的人认为在校大学生选修第二专业出于兴趣。

据了解,从2001年起,武汉大学等湖北省七所高校的学生可以跨校辅修双学位,互相选修课程,实行学分互认等。此外,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多所高校也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开设双学位的辅修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蒋建华认为,高校开设第二专业的初衷是好的。大学生刚入校时,往往对所学专业非常迷茫,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又不一定好就业。辅修第二专业相当于给了他们再次选择的机会和新的发展空间。大学生愿意多学一些专业技能,是在就业压力下更加成熟和理性的表现。

“一些高校的双学位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

“我辅修的英语专业开班时一共有5个班,但是到最后能坚持下来的人加在一起也不到一个班。”张晓娟说,辅修双学位要经历两年艰苦的周末上课的过程,有的同学辅修了外校的课程,周末就得“朝五晚九”来回奔波。而且,大三、大四时又会受到实习、找工作、出国等事情的干扰,所以中途放弃第二专业的现象非常普遍。不过,张晓娟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坚持学完的决心够不够坚定。

调查显示,58.0%的人认为大学生难以坚持完成第二专业的主要原因在于 “没有恒心”;55.0%的人认为是由于“实习、找工作压力大,时间紧”;49.3%的人认为“第二专业成为学校变相创收的方式”。

此外,选择“本专业内容繁重”与“学不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的人分别占46.5%和45.1%,还有35.3%的人认为“社会对双学位认可度不高”。

“学生出勤率低,上课昏昏欲睡;老师照本宣科。”杨婉用“惨不忍睹”形容自己的辅修经历,“大家来自不同的学校,根本没法统一管理,老师也懒得点名,反正考试就是划重点背答案,混个通过并不难。”这与她想象中严肃的中文专业差距太大了,“要不是心疼学费,我可能也放弃了。”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郑若玲教授认为,大学生处于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的起步阶段,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人而异,高校开设第二专业的办学质量也因校而异。

“现在一些高校的双学位存在变相扩招和滥竽充数的现象,但这样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郑若玲说,有的高校很重视双学位的建设,管理制度非常健全,第二专业的教学质量就能得到有效保障,这样的高校社会声誉好,其双学位的社会认可度也高。

蒋建华认为,学位教育管理关键依靠高校行业自律。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柔性”的行政方式对其进行引导,社会可以实施包括舆论监督的多方面监督。他指出,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方反馈和市场评价是检验人才质量的标准,也是检验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文凭只是敲门砖,如果质量不过关,别说第二专业,哪怕第一专业也不行。”

调查显示,59.4%的人建议高校按照优势学科设置第二专业,而并非盲目开设;46.4%的人认为高校开设第二专业应提高门槛,比如组织考试等。同时,74.2%的人认为大学生应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第二专业;62.3%的人认为辅修需谨慎,应了解所选专业的真实情况;53.4%的人认为大学生应以成熟的心态完成自己的选择。(张锐珏 韩妹)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