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打破高考唯一论
十年前,大部分考生进大学都要通过高考。而十年后,高考不再是唯一的途径。自主招生被认为是高考的有益补充,不仅给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也给了考生多一分机会。
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试点自主招生,7年来已有近80所高校获得自主招生资格。2009年,北大在全国招生2650名,其中获得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就有1181名。
不同于高考重在知识点的考查,自主招生的题目更重在对于能力的考查,历年都有新鲜有趣的考题,比如找流行歌曲歌词的韵脚等。高校表示,自主招生不是一种可以靠传统应试方法可准备的考试。
随着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报名考生的急剧增加,“牛校”的招生工作者也感到苦恼日益增加。招考工作的经济成本日渐成为高校的负担。考生赶场参加不同高校的笔试、面试成本也逐渐被关注。
2009年5月,在东北育才中学60年校庆活动中,时任清华招生办主任孟芊向三四家招办主任第一次提出了由专业的第三方设计考题,多所高校联合自主招生笔试的思路,得到了一致响应。2009年10月,清华与上海交大、中科大、南大和西安交大协议结成“五校联考”,并在2010年1月16日进行了联合笔试。清华的“老对手”北大并没有入盟,而是继续“校长实名推荐”制度,同时与香港大学和北航联合自主招生考试。
2010年自主招生联盟形式正式确立,北大清华各执一旗,扩充两军力量,最终定型为13校联考和7校联考;北交大等5校联考继续维持;同济等9所理工科院校也宣布成立“卓越联盟”。至此,近80所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中,近一半加入了这四大联盟。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自主招生走过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程。
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成社会问题
十年前,大学毕业生被比喻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少单位以招到好大学的毕业生为荣。而如今的局面却恰恰相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本科生毕业后难找工作,连研究生也为找工作发愁。
从国家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这些年来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数字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呈现“两高一低”的现象,即毕业人数高、待就业人数高,就业率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难以找到合适的薪酬待遇;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国家现已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级政府从人、财、物上对就业工作予以倾斜,但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一个难题。
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仅仅归结为高校扩招,大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就业心态不好,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因素。
为了应对就业难,高教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比如研究
生扩招。为了改变研究生的结构,国家近几年大力推动研究生改革,推出相对学术型学位的专业学位,强调应用性,并把所有扩招的比例都用在专业硕士上。另外,在求职方向上,公务员成为越来越多人心目中的理想职位,报考人数与岗位的比例屡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