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人才存4个不足 人才短缺问题呼声再起

2010年10月26日14:5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地质教育 中国地质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 领军型人才 人才需求 课内外结合 地矿行业 地质工作者 人才缺口 地质学科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高校现有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地质人才培养需要

余际从教授分析,高校扩招带动了高校办学后,资源的增加,办学条件有了一些改善。但由于已有资源基础较差,所以办学资源的增加赶不上招生增加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等10所学校的调查中,数据表明多数学校多数指标不合要求,尤其是生均土地,教学用房,宿舍面积,仪器设备,师生比例等都是超负荷运行,直接影响校园和谐和教学及师资水平的提高。

在教师结构中,学源结构欠佳,本校毕业生比例达48.6%,个别学校甚至高达72%,有国外学习经历少,大专比例偏高,博士生比例偏低。

培养中小学生“地学兴趣”,引导青少年报考地学专业

“地质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它不被社会广泛认同,属冷门专业。而缺乏广泛的公众认识,是难于发展提高的。”余际从教授提出,要建立大学前、大学间、大学后、社会公众“四位一体”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大学前,培养“地学兴趣”、引导青少年立志献身地球科学,高考报考地学专业;大学间,突出“发现能力”的培养,为探索地球奥秘打下基础;大学后,以“创新能力”为重点,做出突出贡献;社会公众,突出“地学意识”为地质人才成长提供和谐肥沃的发展土壤。

建立大学前、大学间、大学后完整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

余际从教授建议,在中小学中开设地球科学相关课程,如地理、地质、气象、生态与环境等。大范围经常地组织地学夏令营、社会实践日、地球日、地学科普展等,增强中小学生地球科学基本知识,形成珍爱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确立献身地球科学事业的志向。

大学间,突出“实践能力”“发现能力”培养。在“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中外联合,跨学科、跨校联合,课内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等多种方式,构建起以“发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素质,使学生德智行美全面发展。

大学后,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创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依托高校开展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依托各类项目和实验室培养骨干人才,依托重大工程和国家级项目培养拔尖人才,国内外著名专家指导培养领军型人才等。建立起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投入,规划国家级地学实习基地建设

余际从教授建议,按大区分布,在现有的基础上,建设6个国家级地学实习基地。采取“国家投入、专管共用、开放共享”的原则,既是地质高校培养学生的实习基地,也是社会实践基地和中小学生地学夏令营和科普营地。

此外,他提出,加大对地质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他认为,应继续增加地质类专业学生拨款标准,加大地质类高校基本建设及专项经费支持力度,设立国家级地质专项奖学金,给予地质类专业高校实习经费补贴等。

为鼓励地质人才去勘探一线工作,他建议,政策倾斜,完善津贴补贴政策。给一线人员大幅度提高野外津贴,改善工作条件和文化生活。设立国家功勋地质队员称号,享受“五一”劳动奖章待遇,赴边疆工作满十年后可自选户口所在地等。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