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幼儿园很缺男阿姨 忧,孩子们少了阳刚气
浙师大幼师专业今年毕业500多人中仅有14名男生,已被抢订一空。
最近,义乌海关路幼儿园的林园长有点烦,暑期班开班在即,但要招的10名新老师还没影子。“幼师难招,更别说男幼师了。”
记者了解到,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今年毕业的本、专科学生一共530人,但只有14个是男的。该校就业指导办的一位老师说,“这些男生早早地就被抢订一空,很多人都去了上海、杭州等地一些条件非常好的幼儿园工作。”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报考幼师专业的男生实在太少了。”浙师大负责招生工作的何老师对记者说。那种认为男生去幼儿园当老师太“娘”的看法已经过时了,无论是从就业前景还是学前教育的实践,都需要更多的男老师加入到幼师的队伍中来。
“男阿姨”究竟有多缺?
幼儿园:即便优先录用仍招不到
义乌海关路幼儿园一共有35个老师,只有5个男老师。即使这样,相比起一般的幼儿园,男老师的比例已经是相当高了。
“我们希望招更多的男老师。”林园长说, “只要有男老师来应聘,并且符合条件,我们一定会优先录用!”
在金华当地,像林园长这样招不到男老师的幼儿园园长大有人在。
记者从浙江的一些高校了解到,还没到毕业季,幼师专业的男生就成了各大幼儿园“争抢”的对象。
5月22日,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举办了幼师专业实习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394个毕业生仅有7个是男的,但他们却如“皇帝的女儿”般受宠,当天就和当地的幼儿园签订了就业协议。
浙师大就业指导办一位老师说,该校今年幼师专业毕业的本、专科学生一共530人,其中14个男生还未到毕业,就已经被上海、杭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幼儿园招去了。一些条件差一些的幼儿园,想招男老师,基本上没可能。
“男阿姨”为什么会缺?
愿意报考幼师专业的男生不多
“我是绝不会去做的,多‘娘’啊!”浙师大学生小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很反感男生去做幼师,“那都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做的。”
小张的看法曾一度是这个社会的主流观点。一提起幼儿园老师,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老师。
对此,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的罗主任表达了她的担忧:“现在很多人还是传统观念,认为一个大男人带孩子不合适。而且,还会有很多现实因素阻碍男生选择这个职业,比如待遇低、没编制等。”
另一方面,各高校在每年招生的时候,并不会特别对报考幼师专业学生的性别有任何特别的要求。
浙师大学前教育专业负责招生工作的何老师说:“学校是根据学生填报志愿按照由高到低分数录取学生的,男生报考人数很少,根据这几年情况来看,录取的男生比例只有5%多一点。”
这个专业必修的舞蹈、声乐、钢琴等方面的课程,男生普遍不太喜欢。一些男生即使考上了,中途也要求换专业。
“男阿姨”前景怎么样?
找工作不愁,还很有前途
实际上,那种认为男性做幼儿园老师太“娘”的说法,早已经过时了。义乌海关路幼儿园的林园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般家庭爸爸都很忙,孩子缺乏男性角色的关怀和引导。男幼师在阳刚、坚强、勇敢等方面的气质,能够给孩子带来比较正面的影响。而且,他们在早操、户外运动、游戏等课程上,也有自己的优势。”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的罗主任说,“因为男老太师少,往往都会在幼儿园担当顶梁柱的角色,其实很有发展前途。”
浙师大就业指导办的老师也对记者说,“相对来说,学这个专业的男生就业层次更高,选择余地也更大。只有愿意做幼师,找工作根本不是问题。”
男生报考幼师有什么要求?
最重要的是,要喜欢孩子
记者特意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采访,我们发现,在大学方面,对于报考的男生,基本没有什么要求,跟其他专业报考差不多。
浙师大负责招生工作的何老师说,特殊的要求是没有的,但想要报考的男生,他必须要喜欢这个专业,毕业后愿意从事幼师的工作。
更多的要求,来自用人单位。
义乌海关路幼儿园对应聘的男老师要求看起来比较高:形象要干净利索、具有亲和力;身高在1米70以上;性格活泼开朗、具有团队精神、责任心强、喜欢孩子;另外,要求具备五项技能,弹唱说画跳。
现身说法
我很享受“孩子王”的生活
每天早上8:30,义乌青青幼儿园门口,张国泉都会带着一群孩子做早操。栅栏外,送孩子上学的爷爷奶奶们,也会跟着音乐快乐地扭扭身子。
张国泉今年24岁,毕业刚刚一年。作为幼儿园唯一的一个男老师,他在幼儿园很受孩子们欢迎,平时被孩子们称为“超人哥哥”。
“男老师在气氛带动与课程创新上往往更有优势。”张国泉平时也会带孩子们去户外上一些主题课,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观察大自然。
年纪轻轻的张国泉,已经是幼儿园的中层干部了,除了上课外,他还得负责一部分管理工作。
作为一个“男阿姨”,张国泉也曾遇到过压力。刚开始,也会有家长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嘴上说什么是没用的,要用行动来证明。”张国泉说,现在家长们都特别喜欢他理解他。
说到当幼师的初衷,张国泉笑了,“以前我是个脾气暴躁又粗心的人,家人让我做这份工作也只是为了让我磨磨性子。但现在我喜欢上了这个职业,它让我感到既幸福又有成就感。”(本报见习记者 黄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