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每到岁尾年终,都会让人感觉到继往开来的味道;在今年这个“十一五”收官、“十二五”开局的时间节点上,更是如此。
结合近期多个部委官员的讲话和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关专家认为,在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方向上,可以基本达成如下共识:
其一,货币政策有回归稳健的必要。
观察家注意到,央行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没有出现“政策连续性”这一提法。三季度报告指出,“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在二季度报告中则是“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对比发现,货币政策描述中没有出现“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提法。这有利于引导市场理解政策目标。
经过年内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1次加息,市场显然已经对自2008年危机以来执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逐渐退出有了切身感受,一旦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应当不会太出乎人们的意料。
其二,安排多种货币工具组合管控流动性。
事实说明,流动性泛滥是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环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加剧的背景下,国际流动性正持续流入国内;与此同时,近年持续高增的信贷投放,也向市场沉淀了大量流动性,加大了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在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流动性管理力度,按照宏观调控要求合理投放贷款。向市场传递出当前货币信贷环境趋紧、坚决管控流动性的政策信号。她还提出要“采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性工具以及宏观审慎管理的方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
相较以往,此次央行更加明确地对外提出了当前我国货币信贷的任务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依赖的工具与手段。如胡晓炼明确提出“控制好今年后两个月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提出安排多种货币工具组合特别是提到了“价格性工具”。
其三,通货膨胀容忍度可能有所提高。
10月份CPI数据为4.4%,大大超出市场预期。而宏观部门也不断有声音传出,中国通胀容忍度需要提高到4.5%—5%。
在最近一两周时间里,国际主要投行都纷纷上调了2011年中国CPI预期目标。美银美林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将2011年中国CPI预测从3.6%大幅上调到4.5%;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将2011年预测从3.5%~4%上调到4%~4.5%;渣打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则从4%大幅上调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