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怎样发挥科技创新在转型升级工作的作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4年工作时强调“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并指出“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扎实推进重大专项成果产业化。在重大专项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目标、突出重点,加快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扎实推进重大专项产业化示范和应用,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完善重大专项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健全责任考核体系;建立重大专项报告制度和完善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重大专项资源共享。
二是组织重大战略问题科技攻关。围绕粮食安全、水资源、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电动汽车、高端芯片、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重大战略问题,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
三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智能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清洁燃气、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实施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努力掌握一批产业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继续组织实施“十城千辆”、“十城万盏”等示范工程,启动智慧城市试点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加强重大共性技术攻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一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重大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产业结构调整。面向钢铁、有色、轻工、石化、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大力推广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等,提高装备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品转型升级。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研究出台“国家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专项行动方案”,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重大新品种,继续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以精准农业技术为重点,构建农业全程信息化技术体系;以智能装备技术为重点,构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构建食品安全技术体系;以农田污染修复技术为重点,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三是大力发展民生科技。聚焦民生科技需求,深入实施科技惠民计划。推进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重点突出重大慢病防控。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数字化医疗工程”、“健康知识普及科技行动”,启动“老龄健康科技工程”。加快推进《人类遗产资源管理条例》立法。加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防恐防突、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等技术和装备研发,支撑和保障公共安全。
四是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加强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勘探与开发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继续实施废弃物资源化、蓝天科技、海水淡化、绿色建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专项。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防治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组织第二批《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清单》。
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系统外包、制造业服务、数字旅游、数字生活和空间位置信息服务等,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强化技术市场、研发设计、技术评估、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深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促进发展模式、服务模式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培育发展文化产业。
三、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一是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对交叉学科的支持。深入开展脑科学、合成生物学、深海科学等研究,强化对新能源、节能减排、大数据、粮食安全、医药健康、新材料、资源环境、制造与工程等领域重要科学问题的部署,加强量子科学、干细胞、纳米、物质与新效应、全球变化、蛋白质组等重大科学前沿研究,组织实施重大科学目标导向项目“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草图”等。
二是加强战略高技术研发部署。加大对代表国际发展方向的战略高技术研发支持力度,重点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超级计算机、北斗系统、太阳能、智能电网、洁净煤、3D打印、智能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系统集成、车用燃料电池、固定源颗粒物控制、疫苗与抗体、先进生物制造、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绿色超级杂交稻等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占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优化布局、强化功能,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按照创新链的要求加强各类创新基地的协调集成。着力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服务载体作用,依托转制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产学研合作的共性技术研发基地。
四、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一是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配合做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别支持计划工作,加大对重点领域、基层一线、企业和青年人才倾斜。继续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相关工作,围绕国家需求,加大对紧缺急需领域的引才力度,充分发挥驻外科技机构的引才荐才作用。
二是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流动的机制。按照“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原则,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同区域可比、合理合规、相对统一的绩效工资标准,鼓励建立研发人员报酬与市场业绩挂钩的机制,使科研人员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引导科研人员向企业和生产一线流动,鼓励科研人员创办领办高科技企业。
三是加快建设科技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人才评议专家库建设,建立动态联系机制。加强对评审专家、入选专家和管理人员培训,强化科技人才统计与分析。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定期推出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典型宣传,以及基层一线科技人员事迹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科技人员良好形象。
五、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强区域科技工作统筹布局。将区域科技创新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整体部署,发挥部省会商的平台作用,集成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加大力度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加快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按照地方主导、协同推进的原则,支持各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完善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评价指标。
二是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布局。按照“东转西进”原则,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布局,推动实现东西互动、协调发展。落实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调整优化高新区布局,稳步推动省级高新区升级,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研究探索建立国家高新区动态管理、监测警示和退出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三是深入推进基层科技工作。深入实施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扶贫和科技兴县(市)等专项,推进秦巴山区扶贫,加快成熟先进适用新产品、技术、农艺等的应用示范,促进“三产”协同,推动“四化”同步。(徐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