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包容性改革”提出缘起
我是沿着两条线来研究的。一条理论线,一条现实线。
从理论来源来说,有三方面的来源,即中哲、马哲、西哲。
第一个来源,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知常容”的治国大智慧。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大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哲理,“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这里的“常”是什么?“常”是常规、规律。它告诉我们,掌握了客观规律的人,“容量”才能宏大;“容乃公”——胸怀宽广、容量大以后,才能够“公”;只有做到“公”,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王”。我觉得,这是中国治国的大智慧,年轻时读《道德经》这一段,给我印象很深。
第二个来源是马克思的“多元包容”思想。我读了马克思的著作,发现他有一种多元包容的思想,比较典型的是一篇政论文章,写得很精彩,他说:“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马克思反诘为什么,这句话问得很尖锐,应包容“千姿百态”。
第三个来源,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达伦·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鲁宾逊(James Robinson)2012年出版的《国家衰落之谜》。他们讲了两个凡是,第一,凡是建立包容性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都实现了长期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也持续提高。第二,凡是采取汲取性制度(可理解为“排斥性制度”)的地方,要么长期陷入贫困落后状态,要么增长无法持续而出现大起大落。这个思想对我也有影响。
从现实考虑来看,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中国(内地)改革的现实,我认为,在改革的包容性思想方面、包容性制度方面和包容性运作方面,都遇到难题,而且难度不小。
第二个方面,两岸关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一个强国是处在分裂状态的;一个分裂的民族,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伟大复兴。
第三个方面,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这是一个新的命题,其中包含着新的思维,可惜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
“包容性改革”的三大要义和制度安排
第一要义:包容性思想——海纳百川、包容互鉴。它针对的是心胸狭窄、唯我独尊。
第二要义:包容性制度——公正市场、社会共生。它针对的是非包容性的或称排斥性的体制。
第三要义:包容性运作——超越极端,双线均衡。针对的是绝对极端,剑走偏锋。
三大要义中核心的东西是建立包容性制度,而且我主张“五环式改革”应“环环瞄准包容性制度”。具体来说:经济改革,寻求建立公正的深度市场化经济体制;社会改革,寻求建立多元阶层社会共生的社会体制;政治改革,寻求建立具有最大政治公约数的政治体制;文化改革,寻求建立多元文明交融的文化体制;生态体制改革,寻求建立以天地人产权为基础的环资制度。这样做,是想把包容性制度贯穿于“五环式改革”中,而且争取贯彻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