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生产线审批不合规 淘汰落后进展慢
记者来到位于昆明市东南面的云南澄江华荣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时,厂子的一条生产线正在投入运行中。
“我们厂有2条日产2500吨生产线,但只能轮流开工,两条线不能连续同开超过1个月。”公司负责人文光告诉记者,这些年云南省的水泥产量增长太快,国务院38号文件出台以后,地方经信委曾承诺不再批新线了,并计划到2010年10月底,淘汰全部立窑。于是,华荣水泥开建第二条生产线。可是第二条生产线建成后,政府承诺的淘汰任务却没完成。
文光所说的情况并非仅有。黔西南州目前已经投产的产能达到750万吨,在建产能700万吨,如果加上已经批的水泥生产线大概15条,产能将达到2000万吨。但是,全州仍然保留着200万吨的立窑产能。
贵州省黔桂西南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饶明告诉记者,面对产能过剩,大企业还能主动参加区域协调,共同应对不利局面,但小型立窑水泥厂并不遵守行业规则。他们生产线的启动成本很低,一旦市场价格回升,就会开足马力,使产能过剩雪上加霜。
在云南,尽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到105条,但落后的立窑生产线还保留着78条。一位业内人士十分不解:这些落后产能只占全省产能的10.5%,为何不尽快淘汰出局呢?
一些业界人士也向记者讲述了淘汰落后产能中遇到的诸多乱象。有些地方为了避开38号文件的约束,利用技改项目进行审批,炸掉小立窑,却置换出了更大规模的生产线;一些企业在拿到省里“路条”之后,就开始投资开展前期工作;也有一些企业建成生产线以后,就等着大企业来收购,高价出售,从中赚取巨额收购款。
云南瑞安建材投资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冯涛介绍说,目前,云南省企业已经拿在手里的批文至少有20条以上,不少企业虽然没有批文,但已经在筹备上项目;一些久经沙场的大企业,不管不顾产能过剩的局面,仍公开宣称要继续建厂增产能。
落后产能不出局,新产能快速上马,不仅降低了行业联合重组的效果,加大了企业兼并重组的成本,也降低了联合重组企业的积极性,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先投资,等死;后投资,找死。”文光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云南多数水泥企业的无奈。目前,西南地区的水泥产能过剩水平,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2年底,西南区域人均产能为2.31吨,其中,贵州、重庆人均产能达到2.58吨和2.76吨,远超全国人均产能将近2.3吨的水平,更高于国际人均产能1吨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