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贫困县争办水泥厂 优势资源遭浪费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尽管水泥市场已经处于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状态,不少工厂已经处于半开半停状态,根本无法完全释放产能,但是,这似乎还不足以影响到人们新建水泥生产线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些贫困地区更是如此。
我们走进贵州新双龙水泥有限公司时,企业还处于停产期。日产2500吨的水泥生产线上,只有一名检修工人在搞焊接。双龙的这条生产线是2007年当地的一位商人出资所建,当时政府给出的承诺是只允许建三家。2009年6月公司投产后,赶上遵义水泥供不应求,利润可观。
好景不长。随着水泥行业的大企业相继进入,水泥价格迅速拉低。双龙陷入资金困局,被迫停产。“遵义市平均每50公里就有一家大型水泥厂,目前遵义地区大型水泥厂的实际产能均为50%至70%左右。二期日产2500吨的生产线,我们也拿到了批文,但不敢再建。”公司副总经理焦辉说。双龙的产能为100万吨,但负债高达7亿多元,债权人多达861人,其中70%以上来自于民间借贷,资金链彻底断裂,业主无力还债,只能申请破产清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遵义市虽然下辖4个国家级贫困县,但在2008年以后产能快速增长,几乎县县都有水泥厂。目前,遵义水泥产能共1400万吨,加上今年即将建成投产的600万吨产能,全市水泥产能将超过2000万吨。按理说,这个产能规模已经足以覆盖遵义全市。不过,遵义的国家级贫困县正安县和道真县,虽然只有50万吨不到的市场空间,但这两个县却各自建有产能100万吨的水泥厂。
一位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当初两个县建水泥厂,关键还是看中了其带来的GDP和税收,并没有做好市场调研。正因为如此,水泥厂投产后并不顺利。2012年,其中一个水泥厂的产能只发挥了30%,另一个厂调试完生产线后,就再未启用过。
“贵州有不少国家级贫困县本身的市场空间不大,但每个县都想把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开发出来,于是就争先上水泥生产线,试图以此拉动GDP。”贵州省水泥协会秘书长陆石明说。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地方政府依托矿产资源优势谋发展的初衷是好的。但大家一拥而上地搞水泥生产,反而造成了水泥产能不能充分发挥,带来大量资产闲置,使资源和资本遭到了很大浪费。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贵州省人均产能达到2.58吨,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产能利用率仅为68%。
不过,产能过剩的状况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新增产能的冲动仍十分强劲。随着六盘水、贵定等一大批新增产能陆续投产,今年贵州省水泥总产能将达到1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