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第三条底线:要保护传统生产方式,为乡村文明留下复生的根。
集智慧、文化与传统技术为一体的中国传统农业,是人类文明的财富,也是中国智慧与文化生成的根。我们守住了传统生产方式,就为乡村文明复兴留下复活的根。
总之,守住了乡村中20%的文明守护者,也守住了乡村文明复兴的魂;守住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就守住了乡村文明发展的根;守住了我们的乡土文明,就守住了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底线,
2.重新认识与定位乡村价值,给乡村以生的希望
目前乡村文明建设最需要的是,是让判处死刑的乡村获得生的希望。我们呼吁在理论上,要走出主体缺失的西方之风,立足中国本土,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符合中国乡村文明的新理论体系。
我们呼吁社会舆论和国家意识形态中,要重新认识与定位中国乡村文明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功能。提升中国乡村文明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们建议启动制定“中国乡村文明保护法”。真正使乡村承担起中国五千年文明成长之根,确立民族自信之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本,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之源的时代功能。
3.启动乡村文明建设,让乡村走向永续发展的路
适应十八大后中国进入生态文明发展新时代的要求,适应赋予乡村文明所负载的诸多新使命的要求,需要把新农村建设上升为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高度来对待。
第一,乡村文明建设目标,就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
按照乡村文明本质内涵,乡村文明建应当是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昌平所主张的“五我乡村:即我村我素:我村有我村的元素和独特性。我村我品:是说我村能够建设成品位、品格、品质、品牌等四品的村庄。我村我业:在新历史条件下乡村完全能够形成自我发展的产业。我村我家:使建设好乡村成为自己的精神家园、生活的乐园。我村我根:这是一个能够吸引认祖归根、告老回乡、祖代相传的永续发展的乡村。
第二,乡村文明建设的原则,一定要尊重农民的需要进行。我们坚信中国乡村文明有很强的自我复生的能力。你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乡村这个充满活力的自组织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与发展能力。按照这个原理,政府应按照乡村的五个需要进行建设。即乡村文明建设最需要的精神是希望;最需要帮助是信任,政府不要越位干预;最需要的投资是公共投资;最需要的服务是病有医保,灾有互助、老有所养的服务;最需要的组织是自治管理。当前农民普遍需要的不是城市化,那只是部分农民的需要,是政府的需要。所有乡村和农民的普遍需要是上述“五需要”。
第三,乡村文明建设的动力,是内求式的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依靠的是外求式创新,其实是缺乏主体性,跟风、模仿的外求式创新,使中国城市成为千城一面的城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的城市。我们的村庄应该建成什么样的村庄,不需要去美国学习、向国外城市看齐,而是要我们智慧地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进行对话,从而找到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依靠这样一种“内求式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李昌平所讲的“五个我”的乡村文明。为什么一棵树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因为每片树叶占有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所以每片都能创新。何况,我们的村庄拥有如此大的空间,负载者如此丰富的历史时间,肯定能找到唯一的自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