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国乡村文明呼吁书/全文

2013年01月16日13:2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拯救中国乡村文明呼吁书 乡村消亡 乡村文明 美丽中国 乡村文明发展论坛 张孝德 撤点并校

5.乡村被城镇化工具利用:使农民陷入无助与恐慌

我们为什么要推进城镇化,因为城市能够让生活更美好。一方面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一方面是越来越美好的城市。在如此巨大诱惑下,农民进入城市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在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推动所谓为农民着想的城镇化中,却出现了农民不买账的状况。这是因为在政府推动的城市化与农民心目中的城市化是两种不同的城镇化。

首先,在一些学者和政府计算中,农民进城市可以带动城市投资与消费。而在农民计算中,进城市意味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如果收入不增加,进城意味着负债进城。其次,让农民让出土地进城,在房地产商和政府眼中,是让农民拥有的土地资产化,获得收益的好机会;但在农民心目中,恰恰成为一种不平等的迫不得已的痛苦出让。

再次,政府认为,拆村进城,是为了让农民享受与市民一样的美好生活,但是农民非常清楚,美好城市化不是免费的午餐,进城意味着他们不仅要付出高成本的生活代价,还要付出原有乡土文化环境缺失带来的精神损失的代价。

在农民与政府博弈中,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他们的房子和宅基地有多少可以用货币来衡量,有多少是无法用货币来补偿的。当然他们也非常清楚,他们与政府、房地产商的博弈中,他们是弱势群体,无力抗衡。他们不知道他们祖祖辈辈居住了上千年、上百年的村庄哪天会拆迁,他们在一种无助的恐慌和不安中等待被城镇化。

6.工业文明病在乡村蔓延:使乡村生态环境恶化

以高能耗、高消费为代价的高福利工业文明,是一种高成本的文明。当代中国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开始饱受工业文明带来的成本之苦。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在当今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中,农村与城市相比,所获得的工业文明的好处比城市要少得多,而承受的文明成本却高于城市。农村不仅承受着农业化学带来的严重污染,还承受着城市工业化所转移的污染。

二、正见:拯救与保护乡村文明的三个理由

第一,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传承之载体

被认为城市化过程中导致乡村消亡,从两元走向一元的是城市化发展必然规律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特别是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走的城市之路,中国也不能例外,更是无法成立。因为支持这个观点的历史前提就不存在。鉴于中国与西方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由此决定,中国与西方不可能走相同的城市化之路。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属于农耕经济主导的文明。而农耕经济的载体不是城市是乡村。所以,以乡村为载体成长起来的中国文明之根不在城市,在乡村。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在历次更朝换代中,作为皇权中心的城市,虽然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毁灭,但中华民族的血脉繁衍,并没有因城市的毁灭而中断。历史证明,只要乡村在,中国文明就会在一次又一次地劫后重生。

相反,诞生于地中海、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古代工商业经济基础上的另一种形态的文明。由于工商业经济的载体是城市,由此决定了西方文明之根在城市,而不是在农村。所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鼎盛、衰微与消失,总是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至文艺复兴(公元1453年)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欧洲的中世纪。中世纪是西方进入农耕经济与乡村发展时期,而这个时期恰恰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所以,近代以来西方走向文明复兴之路,也是从地中海城市的繁荣导致的文艺复兴开始的。近代以来的城市化对于西方而言,是西方传统文明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的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是否消失的问题,不会触动西方文明传承的中断问题。相反,当代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的命运问题,则涉及到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问题。中国乡村文明不是一个文化符号,中国乡村就像构成生命体的细胞一样,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她不仅是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同时也同中华民族的兴盛衰微紧密联系在一起。乡村兴之中国兴,乡村衰之中国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