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国乡村文明呼吁书/全文

2013年01月16日13:2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拯救中国乡村文明呼吁书 乡村消亡 乡村文明 美丽中国 乡村文明发展论坛 张孝德 撤点并校

2.教育上撤点并校:使乡村文化传承断根

如果说在文明形态上判处乡村文明死刑,夺取乡村文明生的希望,但至少我们坚信,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乡村有足够生命力来应对危机的挑战。只要给予中国乡村文明足够的时间,她所具有的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一旦启动,也许会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但是从2000年开始的拆点并校,对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乡村是致命的一击。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拆点并校使维系乡村文明的乡村文化传承系统遭到了摧残性破坏。但对于教育服从于工业化、城市化而言,却有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方面拆点并校从根上切断了落后乡村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让孩子进城,成为小手拉大手,孩子带动大人进城的一个诱饵。

3.农业发展资本化、规模化:使乡村失去存在根基

尽管中国以小农经济这种方式在过去60年里,创造了以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全球20%人口的奇迹,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连续9年丰收的奇迹。而且这些奇迹,是在仍然存在农产品剪刀差、是农民在进城打工之余兼职的条件下实现的。然而,对于中国农业创造的这些奇迹,我们不仅没有感到自豪和自信,进而去研究它,保护他,反而更多的是不满和批评,以及坚定不移地改造。因为这个奇迹不是由现代化农业创造的,恰恰是在中国存在几千年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创造的。特别是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仍然保留着如此落后的小农经济,显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短板。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政府主导资本配合的一次轰轰烈烈的农业现代化运动正在启动。按照中国未来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应当是类似西方那样,让中国农村应该留下20%或更低比率的农民从事高效率、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来养育80%的城市人。

展望这样一种农业现代化的前景,我们不仅兴奋不起来,反而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担忧。因为在这样一种现代化农业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恰恰是另一番景象:过度规模化带来的将是农民失业、乡村社区消亡、多样化遭到破坏的惨状。此外中国粮食安全的风险性也会增加。按照这个道路走下去,在中国绵延几千年之久的、怀着对天地敬畏和感恩、精耕细作的传统的家庭农业将不复存在,我们所憧憬的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彻底实现之日,即是失去经济基础的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彻底消失之时。

4.盲目输入外来制度:使乡村互助社会解构

目前中国乡村萧条的另一个表现,是中国乡村社会组织的缺位,导致乡村社会碎片化。农村社会“空壳化”带来传统道德“荒漠化”,使农村已经从温馨淳朴的熟人社会,变成冷漠寂寥的半熟人社会。按照乡村必然消亡论的逻辑,农村组织碎片化也是一种自然的结果。其实乡村互助社会组织的碎片化解构,与按照城市管理模式盲目输入外来制度密切相关的。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城市是一个生人社会。但是在乡村就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城市是进步文明代名词的前提下,乡村的改革与发展,就成了按照城市模式改造的过程。比如,我们不加改造地、将适应生人社会的民主选举导入乡村的结果是,使中国乡村处在传统熟人社会组织丢失,而输入新治理模式又无法消化的断层中。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经历20多年后,仍然处在乱象中。

如果说,按照城市模式对农业区的农村进行改造,虽然有食而不化的问题,但毕竟从农业到工业是自然晋级的过程。而以一刀切的模式,对处在中国西部和北部游牧区农村也进行同样的改造,其带来的负效应远比农耕区的农村还要大。如盲目对牧区进行承包制、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改造给脆弱的草原带来许多灾难性后果。承包制使草原资源整体遭受了碎片化分割,使传统草原互助体系崩溃的结果是,大幅度降低了草原四季游牧空间和抗风险的能力。在生产方式上,盲目推行集约化经营的围栏饲养模式与牧民移民定居工程,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局部草资源过度放牧,导致了草原退化等问题。反过来,又把人为外来输入制度造成的结果,作为认定游牧生产方式落后,需要进一步改造的原因。在这样一种因果颠倒的恶性循环下,推进的让牧民移民的城镇化,无异于让一年级的学生,跳级升入三年级一样。这个跨越式的发展,如果成功,自然是好,如果不成功,就会陷入回不去,上不去的陷阱中。而目前大量研究表明,陷入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