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发展报告:农业基础地位更稳固

2012年08月28日10:5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年均增长 增产 惠农政策 森林蓄积 富农政策 测土配方施肥 2002年 经济社会发展 三农 保护性耕作技术

三、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面貌加快改善

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多年较快增长。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做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迅速。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其中2010、2011年连续2年收入增速超过城镇。

农村交通更加便利。据交通部统计,2011年末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6.4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幅度为11.5%;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38%;其中,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7.18%,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84.04%。

农村环境有所改善。农村改水成效显著。根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到89972万人,比2002年增长3.6%;改水累计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94.2%,比2002年提高2.5个百分点。农村卫生条件改善。2011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9.2%,比2002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农民住房面积增加较多。据调查,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2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9.7平方米,增长36.6%。其中,砖木结构的为15.9平方米,增长14.7%,年均增长幅度为1.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为16.5平方米,增长1.1倍,年均增长幅度为8.8%。

农村医疗制度逐步健全。从2003年起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病有所医”。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32亿人,农民参合率为97.5%,新农合筹资总额达到2047.6亿元,人均筹资246.2元,补偿受益人次13.15亿。农村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和卫生人员数增加。2011年末,全国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102.6万张,比2002年增长了52.9%;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为116.6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9.5%。2011年,每千农业人口平均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和卫生人员数分别为1.16张和1.32人,比2002年分别增长48.7%和11.8%。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农村生活困难人口提供兜底的基本保障,实现“困有所济”。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5313.5万人和2662.6万个农户,比2007年制度建立之初分别增长53.9%和69.3%;月人均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和月人均支出水平分别为143.2元和96.4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1倍和1.6倍。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促进农民养老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实现“老有所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1年底,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1914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2643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8525万人。2011年全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070亿元,其中个人缴费415亿元;基金支出588亿元。基金累计结存1199亿元。

总之,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些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现代农业深入发展,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为国家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注:本文部分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教育部、卫生部和民政部,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国家统计局)

相关阅读:

 

   上一页   1   2   3   4   5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