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库峰会分论坛二:产业转移与重构/实录

2011年06月27日08: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安赛 LTE 全球研发 全球变暖 全球汽车 产业生态系统 全球制造 产业集群 全球能源

主持人苏琦:谢谢,下面有请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先生。

李东生:首先感谢大会的安排让我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与转型的思考。

这个影响全球产业格局的主要因素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市场的因素,另外一个是资源的因素。第三个是政策的因素。

在全球产业转移当中,对中国企业来讲,我们有哪些优势。我觉得第一个优势的话是中国有必要大的市场潜力。可以说中国的市场潜力在全球的主要国家当中中国是最大的。这个产业转移的话现在越来越明显是跟着市场的趋势转移。为什么那么多外资企业来中国办厂,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大的市场。虽然过去几年我们的劳工成本上涨很快,原材料成本上涨很快。但是从工业制造的成本和效率来讲,中国在大部分领域依然保持优势。因为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业基础,有非常完善的供应链。中国劳动的管理者是比较高的,第三个就是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进入科技创新的能力的提升的阶段了。

在经济全球化下,对企业的发展来讲有哪些新的要求?一个我们看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各国经济之间相互依存度的加大。

昨天我听李克强副总理在他的演讲当中提到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实际上是没有哪个国家是能够独善其身的,大家一定要同心协力克服危机。这一次欧盟出现的债务危机,大家看到无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欧盟本身都在救助有困难的国家。如果一个国家真的出现问题的话,对于周围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最近日本大地震影响一些电子零件的供应,马上对韩国、台湾、中国大陆电子信息的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个,在经济全球化当中,中国是会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在中国未来的成长持续的、健康的发展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包括我们的人民币,未来的话,人民币会越来越国际化。

作为中国制造业也是经历这么一个阶段,这也是我们工业产业调整的重要目标。中国制造业已经构建起一个好的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够让中国的企业在未来能够持续、健康的成长。对企业来讲,我们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的能力。使得我们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能够不断提高,政府应该营造一个大的环境,促进企业的这种发展。像大家关注的比较多的就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面临的压力是比较大的。政府应该做更多积极有效的工作。

从科研来讲,中国有比较庞大的科研的资源和能力。过往来讲科研的能力并没有完全的转化为产品,转化为市场的竞争力。这方面也是需要有很大的可以发挥的空间的。最后一点,是金融机构,中国现在几大商业银行的市值已经在全球银行体系当中名列前茅,所以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对中国产业制造链的发展将会发挥积极重大的作用。制造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整体经济竞争力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但是无论是在未来,我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怎么变化,我们认为第二产业依然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撑。因为制造业将能吸纳最多的就业人口,而且的话,以中国目前形成的竞争力相对优势来看。制造业在未来依然是面对发达国家,和现在正在崛起的新兴国家我们能够保持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这个对中国经济的转型是非常重要的。 [15:52:45] 但是制造业带来的影响也是明显的,这块从全球的经济格局来讲,能耗分布更多是跟制造业的规模来走的。中国如果是全球主要的产品的提供者,那中国消耗更多的能源也是合理的。关键来讲如何做到一个清洁、环保和可持续。

中国要提升竞争力还是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产业链的升级。这个是中国企业目前正在努力开拓的方向,过往的话,我们在电子信息产业当中,进入这个产业的时候,更多的是从产品的设计和装备这个领域切入的。在核心的零部件能力方面我们是比较弱,现在的话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是中国许多产业领域的当务之急。过去几年大家留意到中国信息产业已经在一些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核心技术部件领域加大了投入。

第三个就是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的产品要按照更多的这种节能减排的标准来设计,我们的经营模式也要符合这个目标。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国际化当中重点是三项工作。一个是要培养出一个国际化的团队,什么事情都是靠人做的,企业竞争力就是人的竞争力。第二个要搭建起全球化的架构,第三个就是要实现经营的本地化。

最后一点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TCL经营战略的模型。从TCL的发展来看如何打造我们全球产业链和竞争优势。主要是从三个方向,一个就是从产业链方面我们加大产业链的纵深度,使得我们在所从事的领域竞争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们在电视、手机方面是一条龙的。再往上包括软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我们都在努力的打造。

第二个轴线就是技术能力的提升,这对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持续上升的话,你的边际贡献就不能提升,这样企业就很难在竞争中有资源投入,实现持续的发展。最后一条轴线是国际化,这个是一定要过的,早过比晚过好。

谢谢。

主持人苏琦:谢谢。下面请沃尔沃汽车公司全球董事长李书福先生发言。

李书福:大家好,自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巨大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还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提出了调整经济增长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样的一个新的发展战略。鼓励中国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的竞争。

刚刚过去的2010年,人类进入了一个发展市场少有的经济学的元年,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受到了挑战。新的经济学理论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不断的总结。2010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政治重新定义的一年,这一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价值。这必将为人类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一年出现了一些变化,联合国为了应对太空来客的到来,专门选拔了马来西亚科学家作为地球的代表,为有可能的星球来客进行对话。

越来越多的事实不断的告诉我们,变化是有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任何理论都会因为一些前提的改变而产生动摇。企业发展理论也是一样的。这几年也是吉利集团走向全球化重要的阶段,2011年是吉利集团深化战略转型的关键性的一年。我们要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从国际化战略向全球化战略的转型。

从技术吉利向品质吉利转型,从快速发展向稳健发展转型,在国际市场上我们实现了向全球化进军的步骤。在澳大利亚2009年吉利收购了DSI,在北欧我们就是收购了沃尔沃公司,沃尔沃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公司,拥有全球最高水平的汽车制造工厂和安全技术中心,发明创造了几乎全世界所有汽车的安全技术。

这三个企业都是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导者,都是有着近百年历史,受人尊敬的企业。由于一场金融风暴,汽车格局受到了冲击,发生了改变。吉利并购沃尔沃以后,我们坚持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战略

2010年沃尔沃汽车同比增长了11%,超过了我们预期的产销目标,全年实现了较大幅度的盈利。2011年第一季度,沃尔沃汽车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造成22.3%。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继续攀升,80多年来,沃尔沃孕育的不只是一辆好车,还是生命的责任。沃尔沃使汽车的尾气排放减少的50%,今年上市的S60配置了全球唯一的城市安全系统,全球唯一的自动刹车系统,帮助车辆能够避免撞车、撞人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历史证明,沃尔沃是一个有着优秀企业的文化,有着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一个有灵魂的,非常受人尊敬的豪华汽车品牌。安全、环保是沃尔沃的最大优势,低调和奢华是我们和竞争对手的最大不同。收购将近一年来,沃尔沃董事会为了制定沃尔沃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大的研究。尤其对品牌的定位和如何开发中国市场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

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和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有一些董事认为,沃尔沃应该要向竞争对手那样,只要能够符合中国的国家标准,就能够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

还有一些董事认为,可以造更大的车来满足一部分中国特定群体的需求,又有一些董事认为,中国开发的产品可以适当的减少在安全领域,环保方面的研发投入,以降低研发成本。

我们最后达成一致,认为中国市场开发的产品,应该和在全球其他市场保持同样的标准,认为安全和环保是沃尔沃的DNA,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变。我们认为轻量化、电动化、小型车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一致同意发布了沃尔沃中国战略,我们坚决执行一套管理考核标准,一套体系,在中国实行本土化的研发和生产。

今年,是沃尔沃放虎归山的开始,经济全球化,投资贸易自由化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伟大的追求,但是在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中国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全球经济就像一盘棋,不同的国家、企业扮演着不同的棋子,不同的走法将会形成不同的棋局,我希望更加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全球经济格局早日形成,谢谢大家。

主持人苏琦:谢谢,接下来我们进入一个讨论环节。我先问李书福先生一个问题,大家讲到中国的新一轮全球化的时候都发出这样的问题,中国目前阶段还不要贪大求洋,您刚才也讲到了用全球的标准在中国进行本土化,这两者怎么协调?

李书福: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一个问题。就是全世界所有公司,所有的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都面临这个问题。到今天为止没有解决方案,如何在前进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不断的总结和提高使一个全球型的企业早日诞生,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

这样复杂的几十亿人构成的全球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企业要想覆盖到整个世界,它所形成的人才格局、市场的格局和产品的布局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长期的探讨下去,而不是说一句话或者短时间内可以讲清楚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