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走入全球“聚光灯”下 偶然还是必然?

2010年12月09日09:5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郝恒 钢护筒 聚光灯 桩工机械 中国创新 中国出口 履带起重机 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 庞然大物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参与智利救援的中国工程师郝恒回国后,受到了民众英雄般的欢迎。在众多的接待仪式和访谈场合中,人们亲切地称郝恒为“救援哥”与“国家骄傲”。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艰苦卓绝且充满大爱的救援。

8月5日,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矿难,33名矿工被困700米深的地底。历时69天后,10月14日,矿工被以智利政府为主导、世界各国参援的“多国部队”悉数救出,创下了被困地底时间最长、且成功生还的“世界奇迹”。

营救行动结束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据了解,救援工作中使用了中国制造的机械设备,中方有关企业还派员专程赴智利进行协助,“我们很高兴对矿工的获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救援工作中使用的“中国制造”,即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一重工”)自主生产的一台可起吊400吨重物体的履带起重机。受智利方面指派,该起重机的售后服务工程师郝恒随队奔赴矿难现场。

从普通员工到“国家骄傲”,“救援哥”郝恒还不习惯媒体镁光灯的追逐。公司总裁向文波跟他开玩笑说:现在,你可比我更有名。不过,郝恒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自己不想当“明星”,“在安全、生命和良知的面前,个人的名气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国家骄傲”,郝恒有另一种解读。

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长期被认为是品质低下、价格低廉、劳动密集、科技含量不高的代名词。而此次,在智利国际救援的聚光灯下,作为现场唯一的大功率吊装设备,该起重机还被赋予了“中国创造、全球共享”的含义。“自然,关注救援的人们便把这种朴素的情感转移到了我的身上。”

三一“出海”

郝恒,1974年生,山东梁山人。上海海事大学毕业后,郝恒职场的第一份工作是海员,主事轮机维修。当压抑、厌倦、没有安全感、找不准位置的日子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时,2006年底,郝恒在网上看到三一重工面向全球招聘“海外售后工程师”岗位。于是,他决定下船上岸。

一家成长迅速的民营企业、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人、工程机械行业领头羊,这是郝恒来三一重工之前对这家企业的“好印象”,但他同时有两点顾虑。

不可否认,当一名海外售后工程师,可以开阔眼界,提升专业水平,还可体验异国风情。问题是,发动机原理虽大同小异,但在一个全新的、多细节的、技术更新迅猛的领域,自己是否有足够的驾驭能力及学习的源动力?

另一点是郝恒认为“当时很时髦”话题——国际化。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要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但在郝恒的记忆里,中国高科技企业“出海”的华为、TCL、海尔、联想等,但成功者少,更多的是沉舟折戟,“刚走出去就走回来了”——三一重工能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多远?

郝恒的两点顾虑其实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即企业的价值必须要高于、且要能引领个人的价值。当郝恒深入企业后,他发现,“我的每一细胞都在进行重组。”

郝恒最先接受的是公司核心文化:品质改变世界。

曾几何时,“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一直是品质不高、价格低廉商品的代名词。不仅如此,近些年,因质量标准问题,中国出口的牙膏、轮胎、水产品、糖果、宠物食品等商品,相继在西方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质疑风潮。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