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7、汽车行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技术,推进高效节能电机及控制技术创新。
8、环保领域
重点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环保设备制造技术。
9、城市与民用节能领域
重点开展城市供热和制冷技术、绿色照明技术研究,研发高效节能办公及家用电器技术。
10、农业
重点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推进农林机械节能。开发生物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低碳技术
1、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技术
应用和发展高纯度多晶硅提纯、切片技术以及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重点开展薄膜电池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2、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
推广应用秸秆固化、气化技术,大力发展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重点开展秸秆热解液化和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
3、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技术
重点加强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攻关,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
(三)碳汇技术及碳封存与碳捕获技术
发展高效碳汇林(草)定向培育技术,开展森林碳汇的计量监测等技术研究,开展CCS关键技术研发。
五、低碳技术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抓手,着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发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试点省的政策优势,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带动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核心、企业为主体、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开展低碳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建设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合作,尤其是洁净煤、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合作;争取与国内具有低碳优势技术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对接,减少我省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转化,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和产业的竞争力。
(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低碳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技术优势,加强低碳技术开发与储备,进一步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发展,形成技术研发与产业进步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加快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完善资金资助与激励机制,加快实现相关领域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主体、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建立长效、稳定、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企业之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一流成果向企业集聚,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低碳技术企业,引领全省低碳技术上水平。
(三)建立低碳技术交易合作平台,支撑产业技术发展
依托“核定排放、市场竞价、集中交易”的模式,参考英国和欧盟等地碳排放交易模式,探索建立集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高碳生产力。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和碳交易市场,加强低碳技术贸易,充分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让,促进我省低碳技术发展。
加强与世界CDM理事会开展合作,提高我省注册项目数量,提升注册项目水平。积极发展以碳汇为主要目标的造林、森林经营以及相关碳汇计量与监测等活动。对低碳技术产品开展低碳认证,将低碳技术与商业运作相结合,推动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四)建立低碳技术示范载体,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坚持高标准引进技术、高层次引进产业、高优惠政策集聚人才,集聚研发资源,高起点建设低碳技术科技示范园区。加强园区规划、科技孵化、政策试点、环境建设、信息交流等政策扶持,建设集研发、转化、培训、展示、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园区。建设高水平的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打造多种类型的示范载体。
遵循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区域性低碳农业示范区,通过加强和改进农业生态建设管理,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扩大造林面积,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为碳汇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争取在生态农业、林业碳汇等方面取得进展。
六、低碳技术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政府引导,采取多种政策手段,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低碳技术有序发展。加快制定和完善法规保障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制定低碳技术发展指南和路线图。
运用价格手段,加快制定环境补偿、生态补偿、技术补贴和产品应用补偿等多层次的低碳补偿办法。对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按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积极向国家争取核准电价,在国家核准前采取临时电价等措施予以扶持,建立多层次的低碳补偿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学统一的减排技术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尽快研究制定碳排放的绩效标准,形成部门推进合力。充分发挥碳排放的资源价值,对使用低碳技术实现碳减量、再利用或资源化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规范新建企业的低碳技术标准、准入门槛,提高企业的低碳技术研发利用水平。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低碳技术的人才洼地
充分利用我省良好的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采用环境引才、项目引才、事业引才、感情引才、待遇引才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技术人才,拓宽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有效机制,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互动融合。引导和鼓励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使其成为我省低碳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充分利用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依托技师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等载体,紧密跟踪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