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二)突出问题
1、低碳技术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低碳技术涉及面广,我省在部分领域基础薄弱,太阳能光伏等高端产业化技术缺乏,核裂变的研发利用落后,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进展缓慢,污泥处置技术水平较低,建筑节能和能耗监测技术研发亟待加强。
2、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不够
煤炭开采、煤矿装备、煤层气开发利用等关键环节技术水平较低。冶金、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余热余压利用等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石化行业矿物化石炼制、废气综合利用、合成工艺等方面技术进展缓慢。LED技术关键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产业化共性技术平台缺失。部分企业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利,但高端的发明类专利很少。
3、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足
目前我省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尚未真正构建,缺乏区域性良性互动和合作共建技术平台,投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低碳科技人才缺乏。
三、低碳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适当储备的原则,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提升产业低碳化水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节能减排、清洁能源、自然碳汇等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体系。集成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建立低碳技术开发利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产业低碳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原则
1、坚持适用急需、经济合理原则。根据省情省力,基于现有低碳技术发展水平,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优先发展先进实用低碳技术,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和培育新兴低碳产业,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
2、坚持突出重点、加强应用原则。选择高耗能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推广一批重点低碳技术。培育壮大低碳技术集中区,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加快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低碳技术区域发展体系。
3、坚持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原则。遵循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和层次,发挥低碳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新兴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着眼于中一长期发展战略,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储备,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4、坚持积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原则。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减少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依托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低碳技术。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节能减排、清洁能源、自然碳汇等关键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体系,初步建立合芜蚌滁四大低碳技术基地。全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低碳产业比重逐步提升。
──节能减排技术。六大高耗能行业低碳技术水平取得重大进展,工艺流程与系统节能降耗装备技术达到国内先进,余热利用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洁净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智能电网技术保持国内领先。建筑节能、交通运输、农业、环保领域低碳技术进步显著,新能源汽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基本形成。全面实施新建建筑50%的节能设计标准。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农业、城市废弃物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生态系统土壤碳储存,使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
──清洁能源技术。力争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技术国内领先,在1-2个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得到较快发展;继续保持核聚变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开展风电关键技术研究和配套关键设备研发。国家级技术中心取得新突破,新建省级技术中心10家。清洁能源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力争实现包括天然气、煤层气在内的清洁能源利用量占全省能源总量的10%左右;优化能源结构,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建设一批省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碳汇技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经营,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29%左右,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每公顷60立方米以上,加大森林培育力度,大幅度提高碳汇能力;林业碳汇技术保持国内领先,建成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二氧化碳捕获及封存(CCS)关键技术研究取得进展,并开展试点、示范。
四、低碳技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重点行业与领域
1、煤炭行业
重点发展洁净煤高效洁净燃烧和先进发电技术,开展煤炭高效洁净转化技术研究,发展煤炭加工领域技术,促进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
2、冶金行业
重点研发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推广炼铁新技术,发展电炉炼钢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铜熔炼新工艺和废水闭环处理循环使用新技术;开展系统节能降耗装备技术及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研究。
3、建材行业
发展新型水泥窑外分解技术和余热利用技术,推广玻璃浮法工艺,促进玻璃行业节能;开发秸秆成型建材开发利用新技术。
4、建筑行业
重点开展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太阳能及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等领域技术研发,开展建筑能耗监测评价,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5、化工行业
重点开展化肥、石油化工以及煤化工等生产过程相关节能、减排技术研究。
6、电力与半导体照明材料领域
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和火电厂循环冷却水余热利用技术。重点发展LED(发光二极管)产业技术和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产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