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蓝皮书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向社会公布了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沪京苏名列前三甲
蓝皮书显示,上海和北京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列全国一二位,这是自我国首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出版以来的稳定序位。专家分析说,上海的多项指标均名列前茅,体现了上海极强的综合实力,也标志着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进入了发展的成熟期。而北京的统筹协调竞争力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显示了北京在全国的优势突出地位。
尤受关注的是,江苏省与广东省排位对调得以首次进入前三甲。这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产业变动的形势下,珠三角与长三角竞争力排位发生了变化。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江苏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选择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方式,一方面巩固内援型经济,一方面努力向外扩展,这样的竞争对手是很强大的。”
人均GDP仍然较低
蓝皮书还报告,截至2009年底,中国内地已有14个省市的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几乎占到全部省区市的一半。
此次调查首次将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前十名的省份与G20国家(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进行了综合排名比较。从反映经济总量的GDP来看,位居国内前四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可谓“富可敌国”,其中广东省排在第16位,超过了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来看,上海市排在第12位,高于大多数中等发达国家,天津市和北京市则分列第15、16位,排位高于阿根廷、巴西、南非、印尼、印度等国家。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博士表示,“中国部分经济大省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但人均GDP仍然较低,需要继续发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成员李建平分析说:“GDP数据的攀高并不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各省应加大注重环境因素等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指标,降低能源消耗、调整产业结构,摆脱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益的老路子。”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黄群慧分析说:“根据报告数据可知,现阶段的中国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我们下一步的任务是如何转变为工业强国。”
全国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根据蓝皮书所公布的全国四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显示,与2007年相比,西部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有所提升,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迅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平衡。
内蒙古自治区已连续两年处于上游区,四川省和陕西省处于中游区,西部其它地区还处于下游区。专家分析说,这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竞争优势得到加强,但西部地区经济竞争力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除江西省处在下游区外,其他五省都处在中游区。湖北省、河南省和山西省综合排位波动明显,对此李建平评论说:“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游区省份竞争力非常接近,竞争格外激烈,排位较容易发生变化。”
2008年,吉林省成为全国上升幅度最大的省市,排位上升了4位,黑龙江和辽宁也分别上升了2位和1位,三省排位分布越来越接近。从得分来看,东北地区不但明显缩小了与东部地区平均得分的差距,还拉大了与中部地区的差距,竞争优势得到较大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