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改革路径的核心
不是股权变卖
《证券日报》:我们过去几年所发生的与金融有关的变革,应该称为什么?是不是市场化的银行?或者中国过去十几年来这种金融市场,确实在制度上有一个变化?
刘煜辉:实际上叶檀是这方面论断的主将,我记得05年的时候,金融业变动的很厉害,我个人也困及当中,而且有时候言辞也比较激烈,那时候她和我同一条战壕。现在回过头来想,当时多多少少应该说还是有一点冲动在里面。任何改革推动者都应该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我们不应该去狭隘的怀疑他推动改革的动机,我觉得这样看可能有失公允。我们也认为确实是想推动中国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这个动机我们不应该怀疑,但是向现代商业转变的路,就是银行真正能够摆脱政府控制,真正自主经营。当时选择的路径,从现在看来效果会产生很多弊端,肯定想借助一个外来约束,把老外,弄进来以后,至少能够在高管层层面对政府形成一个约束,银行能够真正自主经营,忘记了银行体制环境如何的。我们看到国有资产快速变卖以后,银行信贷模式和原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一轮在政府号召下面,4万亿一下来,所有银行都在抢,都知道在中国现有政治经济体制下,只有和政府相关的项目盈利还是有保证的,才是最赚钱的,甚至可以说是短期内风险最小的项目。
刘煜辉:可能我们要反思这样一个改革路径本身,而不是股权变卖或者价值低估或者高估,我觉得不要转移到那个焦点去。
叶檀:我跟银行界的人接触,他们说我们当初没有办法,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的话,第一银行就面临破产;第二整个银行体系是一潭死水,我们都是以外界压力逼迫中国改革,如果没有外在压力的话,中国银行业就会一动不动,完全无法改革。所以他们说的那些情况,我能够保持同情,但是我当时特别想追问的是,我从来不认为一个市场经济体是单纯靠外力推动就能够建成的。改革了这么多年,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多少多少成就,但是取得多少成就,拿到多少钱都是假的。我们要看它核心这部分有没有改革。
核心的比如用人权、市场定价权有没有改。如果这两部分没有改,就是失败的改革,就是彻头彻尾的伪改革。(胡潇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