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南北地理分界标志已开工建设
核心提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安市政府正在给予《晏子春秋》里的这段名句以最新的注解,如果一切顺利,在今年内,他们将把天气预报员口中笼统的“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具体到以米计算。
这就是淮安市刚刚动工的“全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自消息传出就口水仗不断,河南的信阳认为自己更具有建造这个标志的资格,接着河南南阳也加入了进来……但没等到争论有个结果,之前没有参与“论战”的安徽蚌埠却悄悄率先竖起了一个南北分界的雕塑,让人猝不及防。
桥当中的地球状标志物正好位于河道中心线位置,球体由南往北按暖冷色调过渡,桥面也由此分为红蓝两色,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气候特征。
明眼人一看便知,科学意义上的我国南北分界是一个纵深数千公里的“地带”,绝不会落在一座桥的正中央。各地踊跃参与的背后,有着与“争孙悟空老家在哪”这个荒诞命题一样的逻辑,官员看重的,可能只是政府网站招商引资介绍里的一句话而已。
实地调查
老桥上翻建分界标志
淮安正在动工的全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位于淮海北路东侧的古黄河(即古淮河,历史上黄河曾从此夺淮入海而得名)上,原名王营南大桥,此处也是淮安市清河区和淮阴区的交界处。记者前去采访时,15个高有5米左右的桥墩扎扎实实深入河道内,桥墩周围搭着脚手架。施工的师傅告知现在桥墩的修复已近尾声,不久后桥面中心建立起一个球状物,这就是全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雕塑。
这座桥现在有个好听的名字“红桥”,而依附修建的老桥墩却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70多年的沧海桑田,如今早已瞧不见老桥墩的斑驳和沧桑。只能听住在附近的老人隐约谈起这段历史,国民政府时期建起的桥曾经起到连接河两岸的重要作用,钢筋混凝土的桥墩上铺设木制桥面,行人、马车、驴车从上而过,老人笑谈那会儿过河也就自古华山一条路吧。
抗日战争时期,桥面被烧毁,战争结束后政府曾修复过。可是木质桥面承载力毕竟有限,上世纪60年代末,这座桥被西侧的新建的大桥取而代之了。木质的桥面破损不堪,而桥墩却依旧扎实地矗立在河中。
桥见证了淮安70多年的历史变迁,而如今河两边也早已不是农田,而是市民广场和住宅区。西侧的王营黄河大桥早已承接了连接两岸的重任。
老桥北边的黄河广场修建足有8年,是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沿古黄河沿岸步行,岸边多是垂柳,也有槐树、花草。市民沿河散步,很是惬意。
从北岸凭栏眺望,南岸也就60来米之隔,皆是一片绿化带广场,所种植物与北岸目前来看并无差别,河两岸两个广场遥相呼应。
居民:北边就此通暖气?
河道中心线上的全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物一建,这立刻就把两岸的住户人家分了个南北。有些居民只知要动工,还并不晓得这桥中究竟要建设何物。而知道此事的居民多用“有趣,蛮有意思的”来形容自己身处南北的感受。
“那我岂不成了北方人,每天上班则是从北方到南方去了。”住在北岸黄河花园的何女士对于这样的分法饶有兴趣。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时,何女士曾走过此处的老桥。“这座桥废弃很多年了,我只知道这里是废黄河,年轻时还在此游泳。至于南北分界线只是一个提法吧,其实就两岸来说是没有明显差别的。不过修复是个好事,沿袭历史文化,对于淮安来说也算是一大特色。”
“那房价会有区别吗?北方的房子是不是会比南方的房子便宜点呢?北方还有暖气供应,咱这不会也供应暖气吧?“住在北岸的周先生似乎更关心的是经济因素,他认为这个标志只不过是个城市规划雕塑而已,至于意义他并不多关心。
“一脚踏出去就到了北方了,这个想法挺有意思,那是不是北边就会冷一些呢?不过对于孩子来说,可以趁机向他们普及南北差异的知识。”南岸的郭女士表示。
8旬老者杨先生觉得这只是一个分界的标志而已,不论身于北岸南岸并无差别,但是以此废桥再利用,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淮安人民在心理上会有变化的,更了解古淮河文化和它历史的地位,能传承历史文化地理,才是最深远的。”
而也有部分居民认为,既然已经有西侧的黄河大桥可走,再花钱修葺此桥,也是多此一举,南北差异心中有数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