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反垄断法首项配套法规出台 营业额4亿企业合并须申报 全文 答问 -国家司法考试允许大四学生参加 湖北招生:三本线低于二本近百分 -新疆喀什爆炸案不排除恐怖袭击 “东突”恐怖分子历史探源 组图 -央行调增地方银行信贷规模10%救急中小企业 险企可投资不动产 -奥运行情不靠谱 三成网友要清仓看奥运 成思危:06年虚涨近800点 -“解密”国家公务员局:将准备拟订国家荣誉制度 -中国福布斯富豪张志熔获全球单笔最大造船订单(简历) -2007年中国接收移民汇款257亿美元 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超60% 国际通胀推高国内物价 -胡锦涛出席国际奥委会第120次全会开幕式并致辞(全文)
二季度经济述评:谨防输入型通胀带来“叠峰效应”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8 月 0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7.9%,自2月份攀上涨幅高峰(8.7%)之后,5、6月份,CPI连续两个月涨幅回落,不论同比还是环比均有所下降,这表明上半年CPI涨幅持续走高的态势已得到初步遏制,令人欣慰。然而,上半年生产价格涨幅扩大,受国际原材料、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形成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6%,比上年同期高4.8个百分点,且涨幅呈逐月攀升态势,其中6月份创下涨幅新高(8.8%),令人堪忧。下半年我国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应谨慎预防输入型通胀给我国物价走势带来“叠峰效应”。

输入型通胀成我国物价高涨推手   

席卷全球的通胀成因复杂,既有货币发行过度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的因素,印钞机现象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并行。其中,美元持续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欧佩克限产、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迅速发展增加粮食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加速度攀升是全球通胀主因。世界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共同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的威胁,尤其被誉为“金砖四国”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CPI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

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中,由于本国与国际市场关系紧密,当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时,就会通过本国与国际市场的传导途径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输入型通胀已成为我国物价高涨的重要“推手”。

国际通胀对我国的传导,主要是通过“两油”(石油和粮油)和铁矿石价格的传导。我国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所以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更大。我国原油跟国际接轨,成品油由政府管理,导致今年我国的石油加工业亏损500亿元。我国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而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控制了全球70%的铁矿石资源。由此,我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也是持续上涨:2005年上涨了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今年则上涨了65%以上。铁矿石价格上涨,带动钢材价格上涨,而钢材价格上涨,提高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产品成本,导致物价上涨压力进一步传导和扩散。

在原油、矿石价格等输入性通胀因素的推动下,我国上游产品价格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开始攀升,包括工业品出厂价、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都有所扩大,生产领域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的压力在显著加大。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创3年来新高,1-6月分别上涨6.1%、6.6%、8%、8.1%、8.2%和8.8%。必须引起重视的是,人们通常认为,PPI向CPI的传导大约滞后半年到一年,以此计算,下半年CPI面临来自PPI传导引致的上涨压力会更大,甚至可能出现物价走势的“叠峰效应”。

全球通胀压力短期难以消除

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性通胀问题上的不作为,使通胀压力进一步向全球其他国家传导和蔓延。近来一个时期,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通胀率和通胀预期都在以较快的速度上升。2008年5月,发达国家通胀率和核心通胀率分别为3.5%和1.8%,发展中国家分别为8.6%和4.2%。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世界各国平均通胀率将由2007年的3.4%上升至4.7%,为10年历史最高。其中,发达国家为3.4%,发展中国家为9.1%,亚洲地区为6.3%;在一些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甚至有失控的危险。

不容乐观的是,全球通胀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下降趋势。

首先,美元疲软导致石油价格高企难下。美国次贷危机没有完全实现转机之前,美元疲软的态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在美元需求进一步减弱的情况下,资金很难真正离开油品。最近石油价格虽有短暂的起伏,但是鉴于制造业产能的刚性,如果新兴的制造业大国不出现经济硬着陆,近年来全球石油大幅增长的需求增量会实实在在地惯性延续,石油价格高企的态势仍将在较长时期内维持。

其次,世界谷物储备减少,全球粮食市场供给趋紧支持粮食价格趋势性上涨。联合国一份报告预计,世界谷物储备将降至近20年来最低水平,全球粮食市场供应趋紧、价格高企的局势短期内难以缓解。

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体系差距,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在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客观上要求这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补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价格差距。以目前的差距估算,即便保持10%的通胀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与发达国家拉近价格水平,所以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出现较高通胀率会是一个长期趋势。这可能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国际市场接轨进程中的特有现象,也是发展中国家为了享受全球化利益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因此,对全球通胀压力形成的输入型通胀,我国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提高抵抗输入型通胀的能力 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下半年,我国物价形势面临成本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的上涨压力仍然不容忽视。近期成品油和电价的上调,灾后重建形成的对建材等的需求,也可能形成价格上涨的一些新因素。因此,当前仍要把治理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输入型通胀仍将是我国有效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防范重点之一。

从国内自身状况分析,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进出口产品失衡以及由此而暴露出的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此外,我国的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放开,外汇管理体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币汇率还需进一步完善等。这些都给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因此,治理此轮全球化背景下的通胀,避免国际输入型价格上涨的压力与国内多年高增长积累的各类价格上涨相互叠加,造成通货膨胀的持续压力。我国重点应放在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实施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刺激我国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加大节能减排、环保的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在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上下工夫,提高抵抗输入型通胀的能力。

一是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这其中,各级政府尤其应注意进口替代型产业的发展,诸如替代型能源、机械产品等,扩大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尽快建立起能源储备机制。

二是通过大力发展国内相关产业,从而解决经济不平衡的风险,减轻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特别要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对于农业生产的补贴,努力增加粮油肉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强化市场监管,缓解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压力。

三是严格控制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物价上涨的根源在于流动性过剩,因此,要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宏观政策选择中应强调货币政策的自主选择,通过利率杠杆减少资产泡沫,加大运用汇率政策降低汇率变动的预期,并强调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配合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的供给管理政策。

四是要加大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解除民众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推动国内消费的增长,从而减少对国外消费市场依存度过高的状况以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减轻输入型通胀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的制约。

尽管我国无法左右国际通胀形势,但只要我们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自主性,采取相关措施,坚持把控制物价过快增长放到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必能有效地抑制输入型通胀对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危害。

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相关文章:
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超60% 国际通胀推高国内物价
经济学家:把握好促进经济发展与控制通胀平衡点
影响因素多 抑制通胀可"速战"但非"速决"
受通胀和宏观调控影响较小 二季度基金超配医药股
社科院:中国不会长期通胀 物价只会是温和上涨
最有"牛"相理财产品 黄金是通胀避风港
李扬:三个条件真正造成通胀压力 我国都不存在
亚开银行经济师:把握好促增长与抑通胀平衡点
德银发布最新报告:中国经济下滑风险已超通胀
图片新闻:
中国游泳队亮相“水立方”进行奥运赛前训练[组图]
奥运,让中国难忘的五个瞬间——何振梁[组图]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灾后重建政策·资金·动向/ 收养孤儿资讯/ 寻亲/ 防疫 / 抗震救灾行动 /最新报道
· 南方遭暴雨洪灾袭击
· 聚焦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08年 07年) / 数字报告/ 农业发展 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社会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