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腾讯网,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消费小康”进行了调查,主要从民众消费观念状况、民众对消费满意度、中国消费环境状况、中国消费政策和中国消费结构等五个方面来衡量中国消费小康指数。
经过对超过30000人的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中国消费小康指数为72.8分,比上年度72分增加0.8分。其中,民众消费观念状况、民众对消费满意度、中国消费环境状况、中国消费政策和中国消费结构指数分别为62.3、72.2、65.3、86.4、71.1分,比上年分别增加1.2、0.3、1.5、0.2、0.9分。
2008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消费物价上涨指数控制在4.8%左右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总理坦言,这是一件困难的事。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8年1月至5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其中,城市上涨7.7%,农村上涨8.8%;食品类价格上涨21.0%,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5%,衣着类价格下降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8%,居住类价格上涨6.7%。
消费物价继续在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影响比较大或很大;大约16%的人认为无影响或影响较小,剩下的人认为影响一般,在可忍受的范围。
饮食支出受物价影响突出
根据调查结果,受物价上涨影响较大的开支主要有日常饮食、住房、服饰、交通和应酬,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饮食,而且其受到的影响远远大于位列其后的住房、服饰、交通。另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人餐饮消费在支出中占据的比例大约在20%—50%之间,餐饮消费在支出中占比例50%以上的人大约在18%左右,餐饮消费在支出中占比例20%以下的人不过30%。
从消费结构看,虽然2006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5.8%,到达小康水平,但是,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徘徊在温饱水平,其消费支出仍以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为主。
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饮食仍然是大多数人每月最大的一笔支出。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受物价上涨影响,饮食质量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餐饮类的应酬也有所减少。
引起关注的是交通支出的增长,其后是油价上涨的推动。受影响较大的是拥有私人小汽车的中等收入家庭,这一年,这部分人的交通支出在总支出中增长较快。部分受访者表示,因为油价上涨压力,已经尽可能避免自行驾车外出,代之以公共交通。与此同时,持续上涨的油价也影响了部分中等收入者的购车计划,30%左右的人觉得汽油价格过高,暂缓买车计划,45%的人不准备买车。
人们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仍没有明显增长,而且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您在每月的消费中会为自己安排一定比例的文化类支出或接受再教育的支出吗?”50%左右的人回答会,很少;大约40%的人回答,几乎没有;不到10%的人在这方面每月都有一定比例的支出。
消费能力难说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0%的人认为目前的消费结构并不合理,认为合理的大约占20%,其他的人认为一般。
那些认为消费结构并不合理的受访者同时也努力地想调整消费结构,但仍受制于自身的消费能力水平。超过一半的人对自己目前的消费能力表示不满意,觉得满意的不到10%。
尽管如此,相比去年,仍有40%的人觉得自己的消费能力有提高,同样有40%的人觉得自己的消费能力不升反降,20%的人感觉不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与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之比由上年的0.85:1提高到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与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之比由上年的0.81:1提高到0.97:1。
2008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对全国6.4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6元,同比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882元,同比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另一项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长1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
消费升级表现明显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迅速增长的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力人群。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阶层较为壮大的发达地区,消费升级表现尤为明显。
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迅速进入普通百姓家,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等成为消费热点。以南京为例,据统计,2007年南京销售各类轿车8.6万辆,较2006年增长4.8%;2008年一季度销售2.05万辆,同比增长13.7%;2007年南京城市居民人均用于旅游的花费达746.29元,比2002年增长6.69倍,年平均增长50.4%。
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约有10%的受访者已经购买了小汽车,接近15%的人将购买小汽车纳入了计划;这一年,超过30%的人为自己安排了外出旅游的计划;每月,约有10%的人愿意为购买高档消费品支出;约有25%左右的人表示愿意为奢侈品买单;超过65%的人注重品牌效应;人们更多地选择在大型超市、商场进行购物......
而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收入格局的不合理,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人数量庞大,也在制约着消费的升级。
多半受访者表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带来的不安全感,使他们在消费时顾虑甚多。
更多人的消费观念仍然是理性并且趋于保守的。比如在对待奢侈品以及高档消费品的态度上,大约38%的人认为应该量力而行,30%左右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人们普遍持有的消费观念仍是量力而为,有计划地消费;大约50%左右的人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大概在40%左右,55%以上的人从不透支。
但在25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体中,消费观念不同于其祖父辈。在这部分受访群体中,大约40%左右的人属于“月光”一族或者入不敷出,他们坦言更倾向于透支消费。
“可持续消费”兴起
“可持续消费”的意识正在得到加强。在不计划购车的人中,其中有部分人是出于环保的考虑。当然,绝大部分被访者虽认识到汽车尾气是城市主要的污染源,但如果有足够经济能力,仍会考虑购车。
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政府也在引导人们进行“可持续消费”。明显的例子是2008年6月1日开始推行的“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这一禁令不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不方便,但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对此表示理解和遵守。
当然,人们也希望政府在消费环境的改善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调查显示,人们日常消费中遇到最多的问题仍是产品质量问题、价格不合理问题、商家的诚信问题以及消费的安全问题。
尽管随着对市场监管和整治力度的加大,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消费品市场假冒伪劣、掺杂使假等损害消费者的事件仍很严重,采用虚假广告、虚价打折、返券促销等误导消费者的现象依然存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都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和购买力的实现。(感谢国家统计局吕庆吉吉博士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消费小康指数(2005-2008)
指标权重(%)2005年度2006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
民众消费观念状况1061.260.361.162.3
民众对消费满意度2071.671.771.972.2
中国消费环境状况2559.562.063.865.3
中国消费政策2582.585.986.286.4
中国消费结构2065.368.370.271.1
中国消费小康指数10069.071.072.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