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最新一期的《瞭望》采访多位经济专家,对半年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解读,以期判明全年经济的脉络走向。文章说,今年以来,经济增速确实出现了回落,但并非出现了所谓的“拐点”,基本面依然不错。
文章援引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的分析称:“基本面依然不错”,从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来看,“10.4%的GDP增速,虽较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但仍是一个相对较快的增长幅度。”按照张晓晶的观点,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国家调控范围之内。“只要全年的GDP增速不低于10%,经济形势不出现大起大落,那么,适度的降温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要让经济在这一区间内的平稳持续运行。”
文章说,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韩保江直言,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是持续多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积累的结果,“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稳健的高速度,而不希望看到经济过热的情况。因此,经济增长的适度放缓,不是意外,更不说明经济运行出现了问题。”“10.4%的增幅,仍高于过去30年平均水平”,在韩保江看来,“特别是在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甚至可以用‘可喜’来形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也表示,“今年以来,经济增速确实出现了回落,但并非出现了所谓的‘拐点’。”他指出,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中央采取了货币、财税、贸易、土地等各项综合性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经济出现增速回落,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
文章还分析称,从半年来看,CPI上涨7.9%,其中6月同比上涨7.1%,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尽管CPI涨幅出现回落,但韩保江分析说,当前结构性通胀的特征仍十分明显。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上涨,其中既有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所产生的传导因素,又有让长期低迷的国内农产品逐步回归正常水平的合理涨价。但需要关注因生产资料价格走高,而使农民增收减缓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国际原材料、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形成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向国内传导,使得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居高不下。
文章说,今年以来,国际初级产品特别是石油和粮食,价格增幅都在30%以上。以国际能源价格为例,6月份环比上涨8%。其中,石油上涨7.2%,煤炭上涨19.9%。“在我国开放度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国际因素影响是非常大的。”受访专家指出,“而近期成品油和电价的上调、灾后重建形成的对建材等的需求,都可能形成价格上涨的一些新因素。”(尚前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