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广东省区域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和《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指出,目前广东在东部地区强调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做法,越来越受到国家新出台政策的限制。广东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受生态环境因素制约明显,此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差距。
产业转移受新出台政策限制
《广东省区域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指出,广东地区近几年主导的在东部地区强调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做法,越来越受到国家新出台政策的限制。2006年,中央五大部委联合发文,将加工贸易禁止进口的原料由80种扩大至400种,并取消多类商品出口退税;2007年,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的2007年44号公告,规定东部地区企业从事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在上述条件下,不仅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空间逐渐紧缩,珠三角企业转移的压力和动力与日剧增,而且这些产业在广东地区内向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转移一样受到影响和限制。
另一方面,就广东省而言,这种向东西两翼及山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做法也遇到了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企业地区转移方向分散,没能与原有行业集群、产品配套以及产业链条相衔接,搬迁后反而弱化了行业竞争优势;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劳动力资源不足。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本来是劳动力资源充裕的地方,但由于经济不发达,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等到园区全部建成时,很有可能招不到足够的、合适的产业工人。
欠发达地区发展受生态制约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通过对广东省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1980年-2006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发现:欠发达地区受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明显,多属于生态脆弱地区,一类是河源那样的生态敏感区(东江水源保护区);一类是梅州那样的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一类是湛江那样的水资源短缺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制约特别明显,环境容量非常有限,同时这些地区又是全省的河流上游和绿色生态屏障。这几年以政府资源为引导的各项资源在这些地区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但效果却乏善可陈。
2000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4000元的县(市)有21个,除粤西沿海的吴川市和粤东沿海的陆丰市外,这些县(市)均是生态脆弱区或生态敏感区。2006年数据显示,经过6年的发展,这些县(市)除清新、佛冈依靠紧邻珠三角的区位优势、连平依靠和深圳共建产业园、连州依靠碳酸钙矿产资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山区平均水平外,其余县(市)仍处于落后水平。从2000年-200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看,比全省低3.0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2.62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意味着这些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扩大,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造成这些地区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受生态环境因素制约明显,这些自然因素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占到了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地位。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对全省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均状况进行分析表明,2000年到2006年,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由3倍扩大到4倍,山区县与珠江三角洲的差距仍然保持在5倍,全省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趋势仍在加剧。(记者赵燕华,实习生郑裕鸿,通讯员徐刚、史玉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