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1年宏观调控取向及结构性改革预测
(一)稳步加快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的进程
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的总体原则是在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成本等因素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一是继续加快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改革,减少对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的行政化控制;二是继续加强煤电联动,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做到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由政府监管;三是加快供热、供水等公用资源价格改革进程;四是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到2011年,国内资源价格可望与国际价格基本接轨。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
首先,逐步将Shibor和国债收益率培育为我国短期和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疏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渠道;其次,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存贷款上下限逐步向同期Shibor利率靠拢;第三,在推出利率掉期、远期利率协议和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交易后,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产品有望推出;最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为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相关措施将稳步跟进,其中,预计存款保险制度最早将于2008年底或2009年初正式建立。
(三)人民币汇率综合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一是不断优化货币篮子结构;二是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的日均波幅将进一步扩大,与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联动关系进一步增强;三是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平稳升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四是央行作为最后外汇供应商和需求者的角色不会轻易改变。
外汇管理体制方面。首先,对外汇跨境资金流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拓宽跨境资金有序流出,促进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其次,有望进一步取消在外汇资金来源审核、购汇审核、利润汇回等方面存在的不必要的限制。第三,在促进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同时,完善境外资金监管预警,防止出现资金短期内“大出”风险。第四,进一步扩大QDII投资额度和领域,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第五,人民币对美元和非美元货币的日浮动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
外汇资金管理与外汇市场改革方面。其一,进一步促进官方外汇储备和运用的多样化,大力提升对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参与度,积极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其二,进一步提高主权投资基金运作效率,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其三,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入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促进外汇供求结构的多元化。
(四)金融综合化经营有望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是预计未来三年内,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模式将得到极大的发展,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银行新设立保险公司的模式存在较大的可能性;二是随着综合化经营步伐的加快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未来三年普遍采取由银行持股证券公司的模式的可能性较大;三是切实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五)税收政策松紧搭配
第一,分税制改革可能实现较大突破。改革将增加中央财政对财税收入的分享比例,为建立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奠定良好基础。第二,调整、优化税种结构。一是择机推进资源税制度改革,实行从价计征,促进资源节约;二是未来可能继续适度下调企业所得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三是将适时开征燃油税和物业税;四是继续加快增值税转型步伐。第三,进一步完善进出口关税政策,积极扩大进口,并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第四,加大促进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行业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力度。
(六)财政政策效果更加明显,对“三农”及转移支付投入力度加大
我们预计财政政策在未来三年将进一步向“三农”倾斜,提高“三农”财政预算资金的绝对额和增长幅度。此外,财政政策还应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协调配合,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城镇化进程,打造县域经济增长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除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外,国家下一步将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此外,还将加大对教育、医疗和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支出,继续促进就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保障。
(本报告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