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强:
慎重对待油价是为防通胀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17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CPI高企,中国政府不得不把预防结构性通胀发展成为全面通胀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成品油价格这样的大幅调整要抱很慎重的态度。但从长远来说,中国的油价体制迟早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17日下午,中美双方就能源与环境合作举行了当天的第五场专题对话。张晓强表示,双方都在会上认为,能源与环境合作是两国具有共同挑战但是也有着共同利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合作领域。2007年12月的上一次对话中,双方就开展能源与环境的十年合作达成了共识。
“在这一共识下,经过近半年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就中美能源与环境十年合作的框架以及优先合作领域达成了一致,并且正在推进五个行动计划的推进。”他说。张晓强透露,目前双方确定的作为十年合作起步的五个优先领域分别是:电力、发电和传输领域的节能合作,提高能效;交通运输领域的提高能效和减低排放;水污染的治理;大气污染的治理;以及森林和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在17日的讨论中,双方都认为应该加紧工作,使得在上述五个领域的工作加快推进,取得实际的成果。
除了上述问题,中美双方17日还就高油价和保障能源安全等交换了意见。美国方面当前有一些人对中国仍实施油价管制颇有微词,张晓强也注意到,在本次讨论中,美方确实谈到了中国目前的石油价格还和国际水平有差距。“但是中方也强调了我们的一贯原则,那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所以我们的价格体制也应该是一个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生产所应当负担的环境资源成本的价格。”
然而,在今年的特殊情况下,中国面临着十几年来最大的物价上涨压力,1到5月CPI上涨了8.1%。“所以目前中国政府是把预防结构性通胀发展成为全面通胀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于成品油价格这样的大幅调整要抱很慎重的态度,这也是对民生负责。”张晓强说。“但是从方向上来讲,使得这种重要产品的价格能够反映上述几个(市场化)原则,我们是坚定不移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和采取合适的措施。”
李长江:
产品质量等绝非中国特有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17日在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间隙表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绝非中国才有的问题。各国政府应该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来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
李长江提到,在最近两次的对话中,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都被作为重要的话题单列出来,因为这些问题与两国贸易健康发展紧密相连。
针对美方少数人蓄意夸大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李长江指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2006年,日本厚生省公布的针对进口食品的检验合格率显示,欧盟出口到日本的食品合格率是99.38%,中国出口到日本的食品合格率则是99.56%,而美国出口到日本食品的合格率是98.69%。
因此,李长江指出,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各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合作、扩大交流,共同来研究提高这些产品的质量。
有外国记者问到美方有意在中国增设有关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专门部门一事时,李长江表示,在第三次中美战略对话期间,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莱维特提出,出于产品质量和加强药品监管管理的考虑,美国卫生部有意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使领馆增设有关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药品监管的工作人员。按照这一原则,中国政府在必要时也要派出相应的人员到有关驻美使领馆工作。李长江表示,据他了解,上述工作在进行之中。目前的问题主要在美方,对于中国派出工作人员员到美国有关使领馆工作,“美国仍在走程序,等待有关权威方面的批准。”如果在美方批准之后,这样的办公室就可以在两国对等设立。
对于本次对话,李长江表示,这次中美两国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主要是总结双方在上次对话签署相关备忘录以来的进展和成绩,在此期间,双方配合得非常密切,工作也进行得比较顺利,特别是在加强信息交流和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处理等方面取得广泛的共识。
李长江透露,在上次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基础上,这次对话期间他打算和莱维特部长继续签署一份今后5年双方合作规划的协议。(记者 朱周良 安纳波利斯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