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高油价迫降高油税
石油在欧洲的“吉芬品效应”潜藏于其高昂的石油税收。
高油价引发人们重新注意高额的石油消费税收,抗议的直接矛头不是油价,而是要求政府降税。
“如果欧洲国家的政府屈从于压力,那么将剪断市场价格和消费者价格之间的链条,进一步维持高油价。”谢国忠表示。
在欧洲,因为石油税收,欧洲各国消费者比其他国家消费者需要承担的负担更重。欧洲各国在成品油销售上所征收的税率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国家的成品油零售价格中,税收的比例超过50%,远高于美国的约15%(美国每个州的税率皆有区别)。
以英国为例,该国目前的汽油含税零售价格为1.17英镑/升,约合人民币15.66元,是中国目前价格的约290%,是美国的215%。英国的汽油零售价中包含了0.5035英镑/升的燃油税和17.5%的增值税。以目前价格水平计算,英国的汽油零售价中每升的税费额为0.708英镑,约等于售价的60.5%。
“欧洲人开的已经是节能车,很难进一步节油。作为欧洲的传统,每逢这种时期,消费者会举行抗议游行,反对高油价,目的是给政府施压,争取减少汽油税。”谢国忠说。
而如果降税在高油价的条件下发生,并且降税幅度超过了油价上涨幅度,那么,一幅油价与石油需求同时上升的图景也将被引发。
新兴国家:石油补贴终结有期
新兴国家类似于作茧自缚的油价补贴也“成就”今日石油吉芬品局面的深刻原因。涨价的人看好你有补贴,涨价以后照开猛喝油的SUV,那么为什么不涨价呢?
油价猛涨的过去三年,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消耗量从2005年的3441万桶/天提高到2007年的3662万桶/天,增幅为6.44%。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国消耗量从673万桶/天增加到777万桶/天,增幅为15.43%。三年里,中国的消耗量增加了104万桶/天,占全部非经合组织国家增量的46.8%。
新兴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量在油价上升时仍保持增长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成品油零售价格的补贴,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中东和亚洲的四大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国、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见本报6月2日的报道《亚洲石油大危机降临》)。虽然各国的补贴形式和幅度不一,但来自政府或国有企业支付的补贴明显的压低了成品油的最终消费价格,从而助长了高油价下需求的猛增。
以中国为例,目前新加坡97号汽油的离岸价(FOB)为每桶14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6.32元/升。加上物流费用、损耗、税费和流通环节的合理利润,中国的汽油价格应该不低于美国的约合人民币7.41元/升。而中国国内的汽油零售价仅在5.5元/升左右,依上述方法计算,里面有石油补贴的金额将近2元/升。
一位新加坡交易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投机资金对原油价格肆无忌惮的做多行为,与他们判断亚洲各国政府不敢真正放开成品油价格管制的预期非常有关系。近期印度、马来西亚上调成品油价格,减少补贴的措施,“对于这种石油炒家来说,是一个很不利的信号”。
谢国忠也表示,油价停止上升,很大程度有赖于亚洲国家取消石油补贴,从而恢复价格上涨对于石油需求的抑制作用。
他说,“原油补贴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这其实是对西方消费者的补贴,使得他们有能力应对本土的高油价。”亚洲国家的高出口率,以及出口产品以高能耗低附加值为主、而进口产品以低能耗高附加值为主的情况,更使亚洲国家的成品油补贴以低价格的出口商品形式间接补贴给了商品进口国。而中国2007年的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40%。本报记者 周炳林 赖静禹 香港、新加坡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