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称,面对地震灾害,尽管各界对中国经济走势仍乐观看好,但也有专家表示,需要调整国民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韩保江认为,无论是按目前的国际市场涨价压力,还是按未来中国成本正常化的压力,中国都将进入一个持续的物价高增长时期,要客观地看待价格上涨。
记者从权威部门了解到,年初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最近的严重地震灾害,都给当前的工农业生产以及交易造成一定破坏,增加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调控的压力。受此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老矛盾仍旧尖锐,新矛盾也日益凸显,宏观调控“两防”目标的实现也将面临一定的压力。
首当其冲的就是价格上涨的压力。4月份CPI同比上涨8.5%,前4个月累计同比上涨8.2%,比一季度增长了0.2个百分点,其中新涨价因素贡献2.9个百分点。
目前,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旧存在,一方面是输入性通胀压力继续加大。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原油、煤炭、粮食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另一方面,成本对物价上涨的推动力继续增加。比如,5月12日至18日,国内4种钢材综合平均价格比上周上涨114%,同比上涨47.3%。此外,地震灾害也会进一步强化价格上涨预期。同时,一些与救灾或灾后重建相关的物资价格也看涨,会进一步加大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压力。
第二个矛盾来自煤电油运的供求紧张。由于需求增长过快,尽管采取了一系列保障供给措施,但能源供求矛盾仍未缓解。
此外,成品油保供难度大。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攀升,使国内外成品油价差进一步扩大,国内炼油企业亏损情况更为严重,地方炼油企业纷纷停产,尽管两大集团高负荷生产,但供需缺口仍然较大。
对此,韩保江建议,应实事求是地修订今年的CPI目标,同时,有步骤、分阶段地择机调整资源价格,理顺价格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