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继续放缓,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年初发生的冰雪灾害和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给经济运行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在此背景下,如何客观评估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合理把握未来一个时期宏观调控力度的关键。
一、震灾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一)震灾对经济影响的初步判断
地震对整体工业生产影响较小。此次地震破坏性很大,震区工业生产短期内几乎停滞。但由于震情最严重的11个县(市)(汶川县、都江堰市、绵竹市、北川县、平武县、安县、青川县、理县、茂县、彭州市、什邡市。)合计的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0.17%,且重灾区没有大型矿产资源,对整个工业产出影响较小,目前震区生产已在陆续恢复。
地震对农产品供应的冲击相对有限。初步估计,位于山区的11个重灾县(市)合计粮食、油料与肉类产量分别占全国0.21%、0.34%和0.53%(见表1);生猪死亡79万头,占全国现有存栏量的0.2%,占比都不大。同时由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且目前正是鲜活农产品上市旺季,所以此次震灾不会对全国农产品供应产生较大影响。
(二)与日本、中国台湾震灾影响的比较
与汶川地震相比,日本1995年和台湾1999年大地震发生在中心城市和人口稠密区,根据官方公布数据计算,日本和台湾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到960亿美元和107亿美元,分别占当年GDP的1.8%和3.5%。汶川地震的损失目前尚无官方统计数据公布,但预计受灾地区(注:汶川地震四川受灾地区包括成都市(只包括都江堰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和阿坝州。)的范围和程度较大,直接和间接损失较为严重。
从震灾对产出的影响看,尽管日本阪神地震和台湾南投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但对工业产出和GDP的负面影响比较短暂。地震当季日本和台湾GDP实际增速环比分别下降0.6和1.8个百分点,当月工业增速环比分别下降1.6和8.6个百分点,但震后数月即恢复正常,两个经济体当年GDP增速还分别比上年提高0.8和1.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速比上年分别上升2.3和4个百分点。
从震灾对需求影响看,灾后重建推高了投资需求,但对消费需求和物价影响并不明显。大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震后三个季度内,两个经济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提高,震后一年内的资本形成增速分别提高了5和8个百分点。日本地震期间,物价水平没有显著上升;台湾地震期间,虽然CPI指数有所提高,但随后几个月便回落到正常水平。
相比而言,我国此次震灾虽然损失很严重,但相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较轻,预计震灾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应不会超过当年的日本、台湾地震的影响程度,预计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是:
一是灾后重建会推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尽管这次地震不是发生在中心城市,但波及范围较广,灾区建筑、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损毁严重,重建规模较大,目前中央财政已安排700亿元灾后重建资金,后续还会有更大规模的各类资金到位,可能推高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历史经验看,我国历次大灾后的重建都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二是震灾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年初我国南部发生的冰雪灾害曾加剧物价的短期波动,此次地震对灾区工业、农业产生的破坏,以及受灾群众对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无疑也会对当前物价上涨产生新的压力。但从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经历看,地震对CPI的影响只是短期的,对长期CPI影响并不显著。预计此次震灾对消费品价格的影响也不会持久。不过,灾后大量基础设施的重建,必然会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水泥、钢铁以及铜、铝、锌等基本金属和建材的需求,对上游生产价格的冲击不容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