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粮价涨,百价涨。”粮价及其带动的肉价上涨被认为是去年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而近期国际粮价持续飙升也引发了市场对今年通胀水平的忧虑。
那么,粮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到底是什么关系?今年粮价有无大幅上涨并导致通胀失控的可能?针对本轮通胀,宏观调控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近日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如果货币供应与宏观总需求增长不至于失控,那么粮价全面猛涨并把我国通胀率拉高到两位数的可能性就很小。而未来政策选择的关键在于搞对价格、管住货币。
今年粮价猛涨可能性不大
记者:在本轮物价上涨中,粮价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从长期均衡的角度来看,我国粮价与通胀变动有无因果关系?
卢锋:我国粮价在本轮周期仍处于上涨通道,但近一年多来粮价上涨尚属温和,对一般物价实际影响比较有限。
很多人认为粮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然而,我们对上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案例进行仔细研究发现,通货膨胀也会反过来推动粮价上涨。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较高时,农民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也比较高,因而有动机增加持有具有保值功能的真实资产——存粮;同时,在通货膨胀时期,真实利率下降甚至变成负值,强化了农户通过增加存粮保持资产价值的动机。农户增加存粮行为减少了短期粮食市场供给并增加了短期需求,导致粮食相对价格上涨。
记者:去年粮价涨幅远远低于猪肉等其他食品价格,在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今年国内粮价有没有可能出现“补涨”?
卢锋:去年猪肉平均价格同比上涨50%左右,主要受蓝耳病冲击和价格波动周期影响。从长期粮食供求和价格走势看,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我国粮食实际价格近30年来呈下降趋势。从周期的角度来看,我国粮食实际价格在1995年达到上个周期的峰值,目前的水平仍比1995年低3成左右。
今年,国内粮食相对价格仍有可能上调,不过,如果货币供应与宏观总需求增长不至于失控的话,粮价全面猛涨并把我国通胀率拉高到两位数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通胀失控,粮价涨幅追随CPI涨幅甚至超调都是可能的。
今年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记者:您如何看待今年的通胀形势?
卢锋:今年2月份CPI涨幅高达8.7%,其中确实有雪灾的短期因素。下半年,月度CPI涨幅可能下来一点,但降到3%以下恐怕比较困难。对于是否应将控制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目前方方面面仍存在疑问和争论,但如果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全年CPI涨幅控制在4.8%左右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可能不容乐观。
至于如何看待这一轮物价上涨,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我在一个系统述评研究中发现公开发表的意见就至少有22种,这些表述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基本视角:一种认为是结构性物价上涨问题,原因包括供给冲击、成本推动等,因此物价上涨半年或一年后会逐步消失;另一种认为是总量性问题,如货币扩张、总需求增长,因而难以指望某一部门的供求关系改善将CPI涨幅拉下来。我个人倾向于认为,结构性因素确实有影响,然而从政策角度看,更应重视总量性因素的作用。
记者:为什么存在这么多争议?
卢锋:关键在于本轮通胀的表现与前几轮通胀有着显著不同。前几轮中,物价一下子就涨起来了,刚开始大家还有争议,但当CPI涨幅达到15%-20%时,在经济过热和总量失衡判断上较快就能达成一致意见。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物价上涨并不是像龙卷风一样即来即去,货币扩张具体推动原因和表现都有新特点,而且反通胀与其他政策目标存在权衡取舍矛盾,因而大家的看法比较不容易取得一致。
另外,目前中国对通胀的争论与美国和部分西方国家上世纪60-70年代有某些相似之处。当时美国学术界也持上述两种观点,有的连语言表述都挺像。政府政策也承认通胀是经济要害问题,然而实际措施选择受到各种认识和利益牵制干扰,难以做到“手起刀落”,比较彻底地治理通胀,结果导致通胀问题呈现恶化趋势,直到出现通胀超过两位数的几近不可收拾局面后,才最终给沃克尔(时任美联储主席)提供重手治理通胀的“建功立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