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连续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一般不会超过5年。”——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数据中,隐藏着这样一条定律。在中国,1992年至1996年的那轮经济两位数增长,似乎也在印证这条定律。
2008年,当增长拐点、通货膨胀、次贷危机等字眼频繁出现在中国经济的新年扉页上时,我们忽然发现,中国经济刚刚度过了又一个黄金5年。中国经济能否平稳度过来势汹汹的物价上涨,中国奇迹能否突破全球性危机,中国经济究竟会出现增长拐点还是能打破增长定律,都在2008年年初考验着国人的智慧和胆识。
在23日举办的“2008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上,国内顶级的宏观经济专家齐聚一堂,试图梳理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清晰脉络。
激辩:CPI走高是否需要干预?
CPI一路走高,这个在去年就已然呈现的苗头,今年势头依然不减,几乎所有在场的经济学家都预计今年CPI将在高位运行,但是面对CPI走高的现象,经济学家又出现不同的判断。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是主张坚决治理通货膨胀的代表人物,宋国青认为,CPI可能会“坐八看十”,不能拖拖拉拉地把通货膨胀越弄越严重。
“现在可怕的不是通货膨胀,主要是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 宋国青认为现在应该坚决紧缩,不能让高通胀持续更长的时间,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不断提高,将来再治就更难了。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全球调研主管袁跃东也认为,如果去年加息次数再多一些,今年在通胀问题上不会如此被动,所以今年应该再加一到两次息,一定要把通货膨胀预期控制住。
对此持反对态度的则是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他认为应该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现在正是由于外部需求的扩张才导致了物价的上涨。王建表示:“我非常反对把物价按下去,对通货膨胀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了,什么是合理的通胀率。”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处长张兴胜则赞同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通胀问题,不应盲目紧缩,他认为,加息不一定控制住货币信贷增长,货币信贷的增长能够控制也未必能控制物价,而加息又受国际国内的诸多方面影响,应该慎重。
次贷危机对出口影响几何?
美国次贷危机什么时候结束?对中国出口究竟影响有多深?这两个问题也是近期宏观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申银万国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给出了具体的数值预测,他认为中国之外的经济减速,可能会导致中国出口减速0.1个百分点,GDP下降0.1个百分点,2008年世界经济可能将比2007年回落0.7、0.8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则带来了一个从广东调研的例子说明现在出口退税减少、人民币升值、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让广东不少出口型企业选择了搬迁。他认为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不过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则对中国的出口情况表示了乐观,他认为,2008年出口还是保持比较高速的增长,大概维持在25%的水平。
其给出的理由有,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影响并非很大,因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没有升多少,2007年人民币是对美元的升值,但人民币对欧元还在贬值,2008年升值速度加快,其影响出现也是在2009年。另外我们现在国内的资源还在往贸易部门倾斜,高投资还会伴随高增长。
美国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表示对中国出口非常乐观,中国能面对美国经济放缓的压力。虽然,她把中国出口预测调到平均水平,远远低于过去5年水平,但是这种情况下,她认为今年外贸顺差仍然达到2600亿元,外汇储备仍然增加4000亿元以上,这样对流动性产生和货币政策仍然会造成巨大压力。
共识:2007年为GDP增长峰值
突如其来的雪灾、挥之不去的次贷危机、股市的连续下挫,为2008年宏观经济的走势增加了种种不确定性。
正因为此,2008年是否要成为中国GDP增长的拐点成了众多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宪春在会上以学者的身份表示,2007年可能是中国GDP增长的峰值,支持他这个结论的理由是世界范围内,很少有一个国家能连续5年以上保持两位数增长。
徐宪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有两次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第一次是1992年到1996年,第二次是2003年到2007年,而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很少有国家能够保持连续5年以上两位数的增长。
而王建还认为,实际去年GDP增长就已出现下降趋势,今年6月份前后就会进入显著的拐点,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投资需求和出口都呈现减缓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