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国资委监管央企三级以下子公司 遏制少分红 大型国企将先A后H -房奴明年一次性消化5次加息所增负担 深圳寒流能否带房价回落? -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7% 通胀有扩散迹象 小幅加息是最佳选择 -民营经济培育出几千万中产阶级 全国工商联新一届执委会名单 -温家宝:预计全年经济增速11.5% -部分蓝筹止跌 沪指收盘重上5200点 A股明绿实红暗显格局大变 -四大行通存通兑手续费定1% 网友:太高 三大行否认收购渣打股权 -中石化紧急停止成品油出口 逐步放开加油站限售 增加成品油供应 -国土部部长坦承查处土地违法难度大 将曝光违规违法用地3.2万件 -明年开展二、三产业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 重点统计个体户数量
京沪深三地房市现状 深圳惶恐上海北京牛市正酣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1 月 2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上海楼市:“涨心”不死

房贷新政的出台冷冻了上海的成交量,进入11月以来,上海楼市的成交量一跌再跌,但这却没有浇灭购房者的热情。尽管他们在观望,但在宏观调控重压下上海楼市今年依然走出了一波疯狂行情的现实面前,他们的心里都深深地打下了“房价必涨”的烙印。这使得新政出台后,尽管量能萎缩,上海楼市的价格却仍然昂头向上。

从必跌论到必涨论

从2005年到今年,两年的时间里,许多上海的消费者经历了一个“洗脑”的过程,那就是从房价必跌的观点变成房价必涨。11月,必涨论喧嚣上海楼市。

小陈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是某媒体房地产版记者。在2005年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时,他是明显的看空派,并从中外案例列举了高房价必跌的诸多理由,但就在今年的8月份,他却选择了入市。“看空久了,却对自己的感觉越来越不信任。的确无论是从供求还是从政府的实际行动来看,我真的看不到房价下跌的理由。”小陈说。

有意思的是,小陈买下的房子并没有用于自住,尽管这是他的第一套房子。他用租金来支付目前租赁的房子,并期望房子升值后获利。他的心态在目前的上海楼市中很普遍。今年行情的火爆让很多持币待购者觉得恐慌,将存款换成房子以避免财富缩水,并追求房屋的进一步升值收益成为他们普遍的想法。也就是说,无论是改善性需求还是首次置业的刚性需求,房价仍将上涨成为他们购买的主动力之一。

地价大跃进

消费者的必涨论在11月受到开发商的一次深度刺激。或许是为了支持消费者的信心,近期上海房地产开发商们在竞标地块时表现出了令人不可理喻的大胆。其中,新江湾地块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11月8日,来自新加坡的仁恒置地以2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拿下了新江湾D3地块,这个价格震住了所有在场的开发商。因为,5个月前,浙江绿城拿下新江湾D1地块时楼面价不过12500元/平方米,而再往前推,去年年底,珠江合生拿下新江湾C2地块时,楼面价甚至仅6676元/平方米。在地价的刺激下,新江湾板块突然成为上海炙手可热的投资热土,从去年底不过8000元/平方米的均价,迅速蹿升至今年年初的1.1万元/平方米,直至目前的1.8万/平方米。而在最新地价出台后,不难预计,该地区的房价突破2万元/平方米只是个时间问题。

对于新江湾的现象,某业内人士将其斥为“造富运动”。在地块条件并没有实质性变化的情况下,新江湾的房价暴涨完全来自于开发商的推动,通过巨资竞标地价,强行拉动房价上扬,而这种上扬并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支撑,购房者财富的泡沫性很大。

但不容否认的是,开发商们的大胆正表明了他们对楼市的态度:上海楼市上涨远未停止。而开发商的大胆正刺激着消费者的态度:上海楼市牛市正酣。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成思危:股市房市同时快速增长 经济存反常现象
2007年三季度经济述评:抑制投资性需求为房市降温
房贷新政实行一个月 房市遭遇销售寒流(图)
房市遭遇十月寒流 房贷新政没降房价却挡住百姓
全球视野中的股市和房市:警惕全球性泡沫
外资加速涌入房市助推房价上涨 受限是国际惯例
房市疲软亏损剧增 美国又一家房贷公司不支倒地
图片新闻:
长城各游赏区拟分四级控制 限制每日游客数量 停车场外迁
"神七"预计明年10月发射 中国宇航员首次太空行走将电视直播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
· 中国减灾救灾行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 2007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