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经济角度来说,修建京沪高铁的必要性是毫无疑义的。”曾参于“京沪高铁重大经济问题前期研究”课题的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董焰告诉记者。
中国铁路完成货运量、客运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铁路系统的交通密度居世界之冠,每公里营业铁路运输密度达3200万吨。这一数字是美国的近3倍、日本的2倍多。目前铁路运力占世界总运力的25%,但铁路长度却只有全世界的2%。而现有京沪铁路运输密度为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4倍,因此,“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尤其是高速铁路运输,符合中国国情的需要。”
“中国需要铁路,而且更加需要高速铁路。”他说,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和限制型运输状态,严重制约了京沪沿线经济发展。
其实早在1993年4月,铁道部联合当时的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家体改委成立的“京沪高速铁路前期研究课题组”就提出:只有高速铁路才能解决京沪线越来越严重的运输能力缺口问题。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京沪铁路作为沟通东北、华北和华东经济区的运输动脉,已经成为全路客、货运最为繁忙的干线。京沪高铁所经的4省3市国土面积虽然仅占全国的6.5%,但人口却占全国的26%。其沿线分布着3个直辖市,2个省会城市,11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这些要素构成了一条经济实力雄厚、辐射能力极强的经济轴线。但是,这也要求必须有一条畅通的铁路线为其维持活力。
但是根据2005年的数据显示,现有京沪线的运力根本无法满足经济的“胃口”:2005年,全线平均客运密度和货运密度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倍和2.1倍,运能缺口高达50%左右。
而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高速铁路与既有京沪铁路实现客货分流。新建的高速铁路为客运专线,既有京沪铁路为货运主线。这样就将大大释放既有京沪铁路的运能。
“京沪高铁所产生经济推动力将超越当年日本新干线。”董焰告诉记者,“日本当初建成新干线以后,其沿线就形成了若干的产业带,比如名古屋区域的汽车产业等。这些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对沿线区域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十七大会议报告提到:“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董据此分析说,京沪高铁的建设将对该区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他还指出,江苏北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于苏南。京沪高铁的穿越将为苏北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活力。因为苏北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都会对江苏的整个产业转移和产业部署带来优化组合。
北京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弘教授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同样以日本为例:“日本新干线使原来线路铁路运行时间缩短了一倍,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东海道新干线和山阳新干线,每年约有乘客2亿人次,由此而产生的食宿、旅游等消费支出约5万亿日元,增加就业50万人。同时还优化了沿线地带的工业布局,汽车、机电、家用电器等加工产业和集成电路等尖端产业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钢铁、石化等产业,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
“高速铁路集成了铁路运输的大容量性、高速公路的便捷性、航空运输的快速性三种方式的优点,是一种全新的运输方式。”赵用“三性”概括高速铁路的特点。
他认为,京沪高铁建成后,上海到北京只要5个小时,比目前最快的直达列车还要少9个小时。其年输送旅客单方向可达8000余万人次,是目前京沪线年运力3500多万人次的两倍以上。而“卸下重担”的京沪既有线,单向年货运能力将由目前的8372万吨提高到1.3亿吨以上。“人畅其行,货畅其通”,从根本上解决京沪通道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
“打开地图,我们就能看到,京沪铁路的两端,连接着中国两大经济区域———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这种关系好比哑铃:环渤海、长三角是头,京沪铁路是杆。”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京沪高铁的建设将在两大经济区之间架起一座能源、资本和人员快速流动的通道。这就能让这个巨型“哑铃式”经济带成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南北经济走廊”。
按照国际惯例计算方法,铁路客运量的增长与地区GDP发展之间的弹性系数为9:10.据初步研究预测,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可使沿线地区GDP增长率提高19%-21%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