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协调发展的全面振兴 ——东北三省贯彻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述评
东北振兴,国之大策。
振兴战略一提出,普通百姓也很关注,关心的问题实际而“微观”:
东北振兴,会不会只是“锦上添花”:城市变美了,工业变强了,而遗忘了农村,忽视了农业,冷落了农民?
东北振兴,能让咱下岗的找到安稳工作吗?能让咱的钱包更鼓吗?能让咱家门前那条河变清吗?
3年多的实践,消除着这些疑问——东北三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做好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棚户区改造和防治环境污染等,使东北人民能够普遍享受发展成果。
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
这是两组耐人寻味的数据——
2006年,吉林省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44亿斤;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1260亿元,加工转化粮食220亿斤。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位列汽车、石化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带动全省六成农民增收致富。
而在2003年,由于当时南下运力制约、自身加工能力不足,吉林省“卖粮难”加剧,仅玉米的全省库存总量就达700多万吨。
从粮食“卖难”到转化为经济优势,发生在吉林省的变化,是东北地区振兴进程中巩固提升农业传统优势的缩影。
东北是我国举足轻重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却一度面临窘迫: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收困难,农业效益低下。在破解“增产不增收”难题的实践中,东北三省决策层的体会是: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2004年,东北振兴开局之年,国家率先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实行全面免征农业税政策,扩大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补贴范围和规模。2004年和2005年,中央财政对东北三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达240亿元。在黑龙江,今年国家各项涉农补贴人均达到246.5元。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巩固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键。吉林省2006年实施了标准粮田、种子、植保、沃土和农业信息化等工程,启动198个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资近6.8亿元。黑龙江省2006年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增至1.35亿亩,占全省播种面积的88%。今年,黑龙江力争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
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是解决农业效益低下问题的重要途径。2006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品种综合加工率为75%,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1150亿元。目前,吉林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16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0户。辽宁省正大力发展粮食、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和特产品等七大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
随着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东北粮食生产近年来连创历史新高,作为全国商品粮和肉食供应基地的地位更加突出。近年来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不断上升,目前已达1/3。以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为例,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比2003年增加253.6亿斤,年均增长16.8%;农民收入比2003年增加1043元,年均增长13.8%,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
着力改善民生,重要领域取得突破
冗员过多、职工医疗养老等负担重,曾经严重困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在让国企“轻装”上阵的同时,如何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东北三省坚持把就业再就业作为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来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点解决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就业形势明显好转。振兴战略实施前,辽宁是全国下岗职工最多的省份,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居全国首位。辽宁省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一号工程”,在全国最早提出消除“零就业”家庭。目前,辽宁全省城镇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与实施振兴战略前的2003年相比,下降1.8个百分点。黑龙江、吉林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也稳步推进,今年上半年,两省城镇新增就业分别达到41.1万人和26.5万人。
建立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是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央大力支持下,东北三省从试点工作中摸索经验,逐步推进,如今已初步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06年底,东北三省共完成491万下岗职工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工作,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并轨工作,积累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380亿元。
棚户区改造事关东北数百万城市居民家庭的切身利益,是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2004年,辽宁率先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仅用2年时间,全省就完成5万平方米以上连片棚户区改造,使34.5万“老棚户”、120多万人告别棚户区,搬进新楼房。今年,辽宁又启动并力争基本完成全省5万平方米以下连片棚户区的改造。吉林从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计划,一年时间里,45.2万居民乔迁新居。棚户区改造今年再次被吉林省委、省政府列为解决民生问题的8件实事之一,原定3年的拆迁改造任务2年可望完成。目前,黑龙江省的棚户区改造规划也已编制完成。
实施振兴战略的3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统计显示,2004年至2006年,东北三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转变发展方式,让大江大河休养生息
今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加强流域污染治理,让松花江休养生息——到2010年,松花江水质要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东北人民的“母亲河”松花江,全长1900公里,沿岸有近万家企业,多为石油、煤炭生产基地,松花江一度不堪重负。监测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松花江干流中度污染,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
加强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老工业基地发展方式的重要步骤。流域内的黑龙江、吉林两省闻风而动。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全面启动,去年开工20项,完成投资近7亿元。黑龙江省双城市开发园区内,某知名企业投资的食品公司因环保问题被勒令停产,市长王春生说,这家企业每个月光缴税就是800万元,“可影响了松花江水质,影响了长远发展,该停就得停!”
吉林石化公司发生双苯厂爆炸事故引发松花江污染事件后,痛定思痛,在系统内率先建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化工装置污染防控体系,淘汰了一批经济效益好但污染大的装置。为防控松花江污染,吉林省今年将实施50项重点工程,其中26个为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吉林省还建立了水环境信息共享与公布制度,要求从今年6月1日起,流域内各市(州)政府每月向社会公布松花江干流及各主要支流出市(州)境水质监测断面监测数据,以便社会监督,并纳入各市(州)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
作为东北地区两大江河之一,辽河是辽宁人民的“母亲河”,也是我国七大水系中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近几年,辽宁省投入50亿元,完成重点治理工程57个,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倍的情况下,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了21%,辽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3年前,在沈阳,一走到辽河支流浑河岸边,就会闻到一阵恶臭。如今,浑河鱼虾成群,水鸟翱翔,沿岸成为市民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模式,难免要经历转型的“阵痛”,但发展方式之变,换来的将是碧水蓝天的新东北。(记者 何 勇 禹伟良 肖 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