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分析,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46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连续四年实现12%以上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6.3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2319.0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1513.5亿元,增长9.9%。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达10679元,比上年增加1239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9:47.3:34.8调整为17.0:50.2:32.8,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二三一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1%,提高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5.4%。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6.2%。
财政收入增势强劲。全年财政总收入达5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已是第四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地方财政收入达305.3亿元,增长20.7%,其中增值税41.2亿元,增长21.6%。继2005年贵溪市财政总收入率先突破10亿元后,青山湖区、丰城市、南昌县2006年相继进入10亿元县行列。此外,西湖区、东湖区、广丰县、樟树市、德兴市、安源区等6个县(市、区)财政总收入超5亿元。全省99个县(市、区)中财政总收入过亿元的达94个,比上年增加10个。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2%,涨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
表1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为100)
项目
|
指数
|
居民消费价格
|
101.2
|
|
食品
|
101.1
|
|
烟酒及用品
|
100.3
|
|
衣着
|
99.7
|
|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101.5
|
|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101.6
|
|
交通和通信
|
99.0
|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99.6
|
|
居住
|
105.6
|
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竞争力还不强;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少,一些矛盾还比较突出;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547.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8%,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239.3千公顷,增长1.6%。油料种植面积585.8千公顷,增长1.5%。棉花种植面积65.7千公顷,增长2.8%。蔬菜种植面积555.5千公顷,增长2.2%。粮食总产量1896.5万吨,增产42.6万吨,总产量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肉类总产量250.1万吨,增长2.2%,其中,牛肉增长15.3%,羊肉增长6.8%,猪肉增长1.7%。全年完成造林64千公顷,增长34.5%,森林覆盖率达到60.05%,位居全国第二位。水产品产量179.9万吨,增长6.7%。
表2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作物
|
1896.5
|
|
2.3
|
|
谷物
|
1817.9
|
|
2.7
|
|
早稻
|
729.0
|
|
4.7
|
|
中稻及一季晚稻
|
273.5
|
|
-1.6
|
|
二季晚稻
|
806.3
|
|
2.8
|
|
油料
|
78.0
|
|
2.4
|
|
其中:油菜籽
|
42.8
|
|
2.8
|
|
棉花
|
9.5
|
|
9.0
|
|
烟叶
|
3.1
|
|
47.3
|
|
茶叶
|
1.8
|
|
5.2
|
|
水果
|
160.9
|
|
23.5
|
|
蔬菜
|
1176.8
|
|
2.7
|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137.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0.0%,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22.0万千瓦,增长20.0%;联合收割机达1.67万台,增长36.5%;农用运输车1.39万辆,增长19.0%。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32.6万吨,比上年增长2.5%。农村用电量48.3亿千瓦小时,增长7.1%。有效灌溉面积1836.4千公顷,新增5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89.3亿元,增长22.7%,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增长。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加强。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3.5亿元,增长27.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5个百分点。
表3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指标
|
增加值
|
比上年增长%
|
规模以上工业
|
1189.3
|
|
22.7
|
|
其中:轻工业
|
394.5
|
|
27.0
|
|
重工业
|
794.8
|
|
21.6
|
|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532.3
|
|
11.9
|
|
其中:集体企业
|
19.5
|
|
37.4
|
|
股份制企业
|
415.6
|
|
20.4
|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
171.0
|
|
29.5
|
|
私营企业
|
333.3
|
|
33.3
|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503.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9.5%;发电量403.5亿千瓦小时,增长14.4%;原煤2122万吨,增长19.2%;钢材1236万吨,增长21.2%;水泥4206万吨,增长21.7%;服装5.3亿件,增长20.8%;机制纸及纸板91.4万吨,增长39.2%;家用电冰箱30.5万台,增长16.0%;汽车23.4万辆,增长12.9%;十种有色金属54.4万吨,增长6.4%。
表4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纱
|
万吨
|
25.5
|
|
19.8
|
|
布
|
万米
|
34137
|
|
23.6
|
|
机制纸及纸板
|
万吨
|
91.4
|
|
39.2
|
|
化学纤维
|
万吨
|
20.8
|
|
14.9
|
|
卷烟
|
亿支
|
449.0
|
|
10.3
|
|
彩色电视机
|
万台
|
64.2
|
|
-27.9
|
|
家用电冰箱
|
万台
|
30.5
|
|
16.0
|
|
房间空气调节器
|
万台
|
81.2
|
|
-26.7
|
|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
万吨标准煤
|
1503.2
|
|
19.5
|
|
原煤
|
万吨
|
2121.7
|
|
19.2
|
|
原油加工量
|
万吨
|
415.5
|
|
13.9
|
|
发电量
|
亿千瓦小时
|
403.5
|
|
14.4
|
|
火电
|
亿千瓦小时
|
344.5
|
|
12.8
|
|
水电
|
亿千瓦小时
|
59.0
|
|
25.3
|
|
粗钢
|
万吨
|
1163.0
|
|
20.7
|
|
钢材
|
万吨
|
1235.8
|
|
21.2
|
|
生铁
|
万吨
|
949.6
|
|
15.8
|
|
十种有色金属
|
万吨
|
54.4
|
|
6.4
|
|
水泥
|
万吨
|
4206.3
|
|
21.7
|
|
硫酸
|
万吨
|
134.5
|
|
16.1
|
|
烧碱
|
万吨
|
30.0
|
|
20.7
|
|
化肥(折100%)
|
万吨
|
55.8
|
|
15.0
|
|
化学农药
|
吨
|
17173
|
|
7.2
|
|
发电设备
|
万千瓦
|
31.9
|
|
-1.9
|
|
汽车
|
万辆
|
23.4
|
|
12.9
|
|
其中:轿车
|
万辆
|
6.5
|
|
41.2
|
|
大中型拖拉机
|
台
|
1721
|
|
117.9
|
|
工业锅炉
|
蒸发量吨
|
1485.3
|
|
81.0
|
|
金属切削机床
|
台
|
5020
|
|
17.0
|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到4054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实现利润198.1亿元,增长75.1%;实现利税418.0亿元,增长51.0%;亏损面为15.5%,下降2.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170%,达到174.8%,比上年提高25.1个百分点。在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5个行业实现盈利,有色、非金属、电热等行业效益提高较快,对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拉动明显,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79.6亿元,增长1.9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14.3亿元,增长72.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利润9.5亿元,增长87.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8.3亿元,增长2.8倍;这四大行业对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80.9%,比上年提高26.5个百分点。
工业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年末全省入园投产工业企业达6740家,比上年末增加965家;安置从业人数123.9万人,净增就业岗位17.7万人,增长16.7%;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765.8亿元,增长36.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完成2323.4亿元、136.0亿元和265.7亿元,分别增长57.2%、49.8%和43.1%。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园区达3家,其中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次突破300亿元。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12.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8.6亿元,增长19.5%;税金总额23.3亿元,增长2.8%。施工项目招标投标推行面继续扩大,全年招标投标推行面达到85.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77.4亿元,增长25.0%。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4.5亿元,增长27.2%;第二产业投资1012.1亿元,增长38.8%,其中工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达1004.0亿元,增长38.4%;第三产业投资1340.8亿元,增长16.2%;非国有投资1374.5亿元,增长32.1%,占城镇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4.7%提高到57.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121.4亿元,增长66.7%。
表5 2006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亿元
行业
|
投资额
|
比上年增长%
|
总计
|
2377.4
|
|
25.0
|
|
农、林、牧、渔业
|
24.5
|
|
27.2
|
|
工业
|
1004.0
|
|
38.4
|
|
采矿业
|
43.4
|
|
34.0
|
|
制造业
|
813.0
|
|
42.1
|
|
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67.9
|
|
55.0
|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83.1
|
|
20.7
|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3.6
|
|
-53.2
|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76.8
|
|
125.8
|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43.0
|
|
118.5
|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42.2
|
|
107.6
|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47.7
|
|
22.1
|
|
建筑业
|
8.1
|
|
120.0
|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72.7
|
|
6.9
|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54.3
|
|
-18.2
|
|
批发和零售业
|
44.4
|
|
24.4
|
|
住宿和餐饮业
|
41.4
|
|
28.5
|
|
金融业
|
4.3
|
|
38.0
|
|
房地产业
|
390.3
|
|
21.0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5.7
|
|
60.8
|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6.6
|
|
65.3
|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270.0
|
|
16.2
|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6.4
|
|
190.5
|
|
教育
|
76.2
|
|
-2.4
|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20.8
|
|
-15.1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26.2
|
|
29.6
|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111.4
|
|
63.4
|
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省共实施重点工程项目87项,其中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44项,10亿元以上的项目26项。省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01.1亿元,增长22.3%。其中,景婺黄(常)高速公路、江铜年产22万吨铜杆线、南昌生米大桥、九江出口加工区、丰城电厂二期1号机组、浙赣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等22个重大项目基本建成投产,武宁至吉安高速公路、鄱阳湖粮食产业基地、江西艺术中心、江西省森林防火监测总站等15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70公里,完成国省道改造800公里,硬化农村公路13403公里。全年新增电力装机188万千瓦,新增220千伏和500千伏输变电线路1761公里。
房地产开发运行平稳。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商品房竣工面积1492.3万平方米,增长2.1%;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1683.2万平方米,增长10.2%;商品房销售额291.4亿元,增长22.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748.9亿元,增长17.0%;县及县以下零售额679.2亿元,增长13.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262.7亿元,增长15.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49.1亿元,增长18.2%;其他行业零售额16.2亿元,增长3.6%。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44.3亿元,比上年增长52.1%;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25.2亿元,增长27.1%;家具类1.5亿元,增长41.5%;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0.8亿元,增长58.3%;化妆品类2.6亿元,增长26.1%;金银珠宝类3.5亿元,增长19.0%。
新兴流通业态快速发展。年末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86个,成交额达666.7亿元。限额以上连锁企业达到46个,比上年末增长35.3%。全年连锁商业销售额410.7亿元,增长85.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成果丰硕。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6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6%。其中,出口37.5亿美元,增长53.8%;进口24.4亿美元,增长50.7%;出口大于进口13.1亿美元,增长59.9%。在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12.2亿美元,增长90.0%;民营企业11.6亿美元,增长45.6%;国有企业13.7亿美元,增长37.1%。
出口质量明显提高。在出口中,机电产品完成出口6.3亿美元,增长34.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亿美元,增长88.7%。钨及其化合物1.6亿美元,增长88.3%;未锻造的铜及铜材1.7亿美元,增长12.8倍;服装及衣着附件7.2亿美元,增长33.3%;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2.5亿美元,增长32.6%。
出口对象日益多元化。在出口中,对台湾地区出口1.6亿美元,增长3.3倍;对韩国出口1.7亿美元,增长1.3倍;对印度出口0.7亿美元,增长1.1倍;对新加坡出口0.9亿美元,增长69.9%;对美国出口5.5亿美元,增长45.5%;对日本出口3.7亿美元,增长30.0%。
表6 2006年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指标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进出口总额
|
61.9
|
|
52.6
|
|
出口额
|
37.5
|
|
53.8
|
|
其中:一般贸易
|
29.4
|
|
43.4
|
|
加工贸易
|
8.2
|
|
109.4
|
|
其中:机电产品
|
6.3
|
|
34.8
|
|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
|
1.5
|
|
88.7
|
|
进口额
|
24.4
|
|
50.7
|
|
其中:一般贸易
|
15.4
|
|
42.9
|
|
加工贸易
|
5.6
|
|
84.0
|
|
其中:机电产品
|
7.4
|
|
34.5
|
|
实现贸易顺差
|
13.1
|
|
59.9
|
|
其中:一般贸易
|
14.0
|
|
44.0
|
|
加工贸易
|
2.6
|
|
197.8
|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数982个,其中新批合同外资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81个,比上年增加2个;合同金额40.3亿美元,增长4.0%;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8.1亿美元,增长15.9%。共有24家具有世界500强背景的企业入驻江西。
表7 2006年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
单位:万美元
行业名称
|
合同外资金额
|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
总计
|
403068
|
|
280657
|
|
第一产业
|
23258
|
|
17475
|
|
第二产业
|
276887
|
|
191502
|
|
工业
|
265623
|
|
181957
|
|
采矿业
|
2227
|
|
1579
|
|
制造业
|
246844
|
|
170058
|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6552
|
|
10320
|
|
建筑业
|
11264
|
|
9545
|
|
第三产业
|
102923
|
|
71680
|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4734
|
|
2823
|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6392
|
|
2570
|
|
批发和零售业
|
781
|
|
1924
|
|
住宿和餐饮业
|
11150
|
|
6408
|
|
金融业
|
771
|
|
5
|
|
房地产业
|
69758
|
|
49661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5301
|
|
3403
|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278
|
|
54
|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2039
|
|
2731
|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558
|
|
1135
|
|
教育
|
0
|
|
14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161
|
|
952
|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良好。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项目142个,比上年增加36个;合同金额4.07亿美元,增长42.7%;完成营业额3.08亿美元,增长45.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年末铁路运营里程2424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935.8亿吨公里,增长6.1%;完成旅客周转量652.8亿人公里,增长8.0%。机场旅客吞吐量291万人,增长19.8%,其中昌北机场旅客吞吐量276万人,增长20%。
表8 2006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
运输方式
|
货物周转量
|
货物运输量
|
旅客周转量
|
旅客运输量
|
绝对数(亿吨公里)
|
比上年增长(%)
|
绝对数(万吨)
|
比上年增长(%)
|
绝对数(亿人公里)
|
比上年增长(%)
|
绝对数(万人)
|
比上年增长(%)
|
总计
|
935.8
|
6.1
|
35732
|
7.4
|
652.8
|
8.0
|
42903
|
2.8
|
其中:铁路
|
641.0
|
5.1
|
5329
|
10.9
|
423.5
|
9.8
|
4170
|
6.8
|
公路
|
212.5
|
14
|
26894
|
7.5
|
213.5
|
4.8
|
38209
|
2.6
|
水路
|
82.1
|
-3.6
|
3507
|
2.0
|
0.6
|
-16.9
|
373
|
-12.6
|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省邮电业务总量3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2亿元,增长24.5%;电信业务总量298亿元,增长22.6%。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7%;旅游总收入390.9亿元,增长22.1%。其中,接待境外游客49.7万人次,增长33.4%,完成旅游外汇收入13961万美元,增长34.3%;接待国内游客6000万人次,增长18.6%,完成国内旅游收入380.0亿元,增长22.0%。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市场继续平稳运行。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214亿元,比年初增加779亿元,同比多增12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58亿元,比年初增加21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52亿元,比年初增加39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461亿元,比年初增加451亿元,同比多增8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658亿元,比年初增加165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69亿元,同比多增141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3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金融机构现金支出12821亿元,增长14.4%;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334亿元,增长22.1%。
资本运作取得新突破。年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25家,比上年增加1家;境外上市公司1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全年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6.35亿元。年末全省证券公司营业网点122家,证券交易额2416亿元,比上年增加1533亿元;期货公司1家,成交金额799.7亿元,比上年增加491.5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98.2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产险保费收入21.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67.6亿元,健康险保费收入5.6亿元,意外伤害险收入3.4亿元。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合计21.1亿元,增长31.3%。其中,产险赔款11.8亿元,寿险给付5.7亿元,健康险赔款和给付2.4亿元,意外险赔款1.2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研究生教育在校研究生12149人,比上年增长23.2%。普通高校在校生77.1万人,增长19.3%。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达86.9万人、180.7万人和399.9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8625人。拥有幼儿园5848所,在园幼儿80.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普通高考录取率59.6%;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为77.4%,提高4.5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5.5%,提高1.5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提高0.6个百分点。各类民办学校662所,在校学生74.8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校39所。
表9 2006年各类学校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单位:万人
指标
|
招生数
|
在校生数
|
毕业生数
|
研究生
|
0.5
|
|
1.2
|
|
0.2
|
|
普通高校
|
23.2
|
|
77.1
|
|
14.1
|
|
成人高校
|
4.3
|
|
12.5
|
|
1.7
|
|
中等职业学校
|
24.3
|
|
57.3
|
|
17.3
|
|
普通高中
|
30.7
|
|
86.9
|
|
25.7
|
|
普通初中
|
53.5
|
|
180.7
|
|
69.4
|
|
普通小学
|
70.4
|
|
399.9
|
|
53.8
|
科技活动取得新进展。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4.8亿元,增长20.6%,占生产总值的0.7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5.7亿元,增长21.7%。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3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6家。全年共有296项科技成果通过了省级科技主管部门鉴定。有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171件,增长12.7%;授权专利1536件,增长12.9%。全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9.3亿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4.0亿元,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2.5亿元。
综合技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共有947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其中国家检测中心3个,有29个实验室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共获2929张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其中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666张;共有348家企业获得1696张3C证书;共获226张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02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84万台件。开展定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5034批次;截止2006年底,共发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1172张,增长63%。年末拥有气象雷达观测站点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3个。全年测绘部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基本比例尺地形图8271张,大地成果17010点,航摄成果15865片。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8个,文化馆101个,公共图书馆105个,博物馆87个。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5%;电视台12座,有线电视用户352.7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2%。全年共出版各种图书、杂志、报纸3308种,比上年增加64种;共出版各类杂志5603万册、图书15340万册、报纸66587万份,其中杂志和报纸数量分别增加18万册和7323万份。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210个(包括个体机构),其中医院、卫生院203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0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24个,卫生监督检验所88个。卫生技术人员11.9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14万人,注册护士3.79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8.16万张。乡镇卫生院1528个,床位2.0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71万人。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共有全民健身中心4个,青少年俱乐部73个,晨晚炼健身活动点4000多个。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健身意识不断加强,全民健身周在全省各市、县、区全面展开,全年健身活动人数超过千万人次。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22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00个,老区和贫困地区“雪碳工程”设施建设项目9个。全年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43枚金牌、43枚银牌和35枚铜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339.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89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42.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7.89%,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59.69万人,出生率为13.80‰;死亡人口25.99万人,死亡率为6.01‰;自然增长率为7.79‰,比上年下降0.04个千分点。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886万元,共有31439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表10 2006年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万人
指标
|
年末数
|
比重%
|
总人口
|
4339.13
|
|
100.00
|
|
其中:城镇
|
1678.38
|
|
38.68
|
|
乡村
|
2660.75
|
|
61.32
|
|
其中:男性
|
2219.46
|
|
51.15
|
|
女性
|
2119.67
|
|
48.85
|
|
其中:0-14岁
|
1009.28
|
|
23.26
|
|
15-64岁
|
2987.49
|
|
68.85
|
|
65岁及以上
|
342.36
|
|
7.89
|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585元,比上年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51元,增长10.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7%,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年末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9.1平方米和35.9平方米,比上年末分别增加1.2平方米和1.8平方米。
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年末从业人员2321.1万人,比上年增加44.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907.4万人,减少0.1万人;第二产业639.5万人,增加20.0万人;第三产业774.2万人,增加24.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4.5万人,城镇净增就业人员3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3.3万人,其中“4050”人员4.1万人。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61亿元,增长1.3倍,直接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2.46万人,带动就业人数7.2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员56.8万人,跨省劳务输出达到562.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4%。
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完善。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1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03.4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11.6万人。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64亿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00.2万人。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享受低保人数104.7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2.46亿元。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74.5万平方米,廉租房受益人数19212户。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13.3万人,增加36.6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1221万人,农民参合率达85.0%,参合县比率40.4%,筹集合作医疗资金63650万元。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人数45.3万人,救助资金5700万元。城市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人数10.5万人,救助资金4500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41.1万人,增加4.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207.9万人,增加54.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123.2万人,增加5.4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066个,提供床位14.7万张,收养人数13.4万人,临时救济困难户达3.65万人次。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053个。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28亿元,接收社会捐赠款4809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年水资源总量1581.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1%。人均水资源量约3645立方米,增长4.4%。全年平均降水量1680.0毫米,增长1.4%。年末全省253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84.8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6.65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203.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2%,其中生活用水增长0.3%,工业用水减少6.5%,农业用水减少0.5%。人均用水量为469立方米,减少2.9%。全省基建占用耕地4400公顷,比上年减少2.9%,退耕还林6.4千公顷。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成效。全省已发现的矿种有166种(以亚种计)。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06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68种,水气矿产1种。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4191人,共有县级以上环境监测站96个,比上年增加6个。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的11个设区市城区中,有9个设区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达标),占设区市数的81.8%;有2个设区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为三级,占设区市数的18.2%。南昌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2.6%。全省已建成59个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011.1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25.9%;已建成4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540.5平方公里。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18个,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7.4亿元。
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已建有自然保护区13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925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已批准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设区市3个、生态示范县22个(含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95549平方公里。现已通过国家验收的生态示范县(区)6个。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全年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5709起,死亡2902人,比上年减少422人,下降12.7%。其中,道路交通事故8865起,死亡2190人,下降9.8%;工矿商贸事故273起,死亡361人,下降1.9%;铁路交通事故422起,死亡303人,下降30.8%;水上交通事故13起,死亡10人,下降41.2%;火灾事故6136起,死亡38人,下降9.5%。全省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63%,下降0.19个百分点。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所列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