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西省商品市场在上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2006年商品市场运行情况
(一)零售总额创新高,增速保持两位数。2006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0亿元,总量比2005年增加191.8亿元,同比增长15.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二)城乡市场快速增长,增速差距有所缩小。2006年,江西省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48.9亿元,市场份额52.4%,同比增长17.0%;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79.2亿元,市场份额为47.6%,同比增长13.9%,与城市的差距由上年的3.5个百分点,缩小到3.0个百分点。
(三)各行业快速增长,餐饮业增速高居第一。2006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262.7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4%,同比增长15.4%;全省餐饮业实现销售额149.1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高出社会消费品销售额2.7个百分点,增速高居首位;其它行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2亿元,同比增长3.6%。
(四)各设区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消费水平保持快速增长,但地区间总量发展不平衡,且消费水平差距较大。从总量看,2006年全省11个设区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大的是南昌市,达358.4亿元,全省总量的25.1%;其次是赣州市达184.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2.9%;上饶市达158.0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1.1%;以上三个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总量的49.1%,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扩大0.2个百分点。
从消费水平看,2006年全省人均消费额3334元,其中最高的是南昌市,人均达到7991元;消费水平最低的吉安市为2128元。
(五)节假日市场红火,商品销售增长明显。据江西银联信息显示,五一长假1-7日期间,全省银行卡交易总额达160943767.42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刷卡交易笔数也由2005年同期的76697笔攀升到136187笔。
(六)市场商品丰富,价格总体涨幅回落2006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1.2%,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为0.9%,农村为1.6%。据对全省105家大中型批发、零售商贸企业监测显示,2006年10类主要生活必需品商品价格中,粮食、食用油、肉、禽、蛋价格上涨,食糖、食盐价格基本平稳,蔬菜、水果、海鲜等商品价格随季节等因素起伏涨跌。
(七)消费结构多元化,热点商品升温。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该省居民消费结构呈多元化发展,住房、汽车、旅游、通讯等高消费不断升温。
二、2006年全省商品市场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一)2006年全省商品市场增长的因素
1、完善消费政策,扩大消费范围和规模。“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有关扩大内需的举措,对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商务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完善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和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商品流通的实际情况,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等,极大地开拓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2、全省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2006年全省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GDP为4618亿元,增幅为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51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3585元,同比增长9.8%。3、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扩大即期消费。2006年江西省财政支出695.32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8.55亿元,同比增长23.5%。4、物价总体水平保持稳定。2006年全省商品价格总体保持基本稳定。粮食类价格基本平稳,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小幅上升。5、消费品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促进消费需求增长。6、旅游业的发展对消费品市场的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7、服务性消费带动增长。
(二)2006年制约商品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
1、居民消费率偏低。据2007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分析,城乡居民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影响到即期消费。2、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消费品价格上升。2006年,江西省原材料、燃料价格指数上涨8.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上涨8.4%;农副产品类上涨5.3%。下半年肉、禽、蛋等农副产品价格逐渐回升,导致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最终影响消费市场扩大。3、商品销售市场还存在不规范现象。市场无序竞争、假冒伪劣、食品安全问题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一些商定对销售管理办法打擦边球,做虚假宣传,售后服务不到位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三、2007年商品市场形势预测
2007年江西省商品市场虽然有收入和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全年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逾14%。
|